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唐时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唐帝都,万年长安。
此刻太极宫的甘露殿中的灯火通明,一位穿着明黄便袍,头未着冠的中年男子正坐在空旷的大殿方榻上,花白的头发挽成一个很精致的发髻,再用一根碧玉簪固定住,腰间系着一根九龙玉带,玉带由许多大小规格相同的白玉镶嵌成九条龙纹,脚底踩着一双明黄色的软底靴,厚薄适中的嘴唇紧紧抿着,他静静地坐在空无一人的大殿内,面无表情地看着矮几上一堆零乱的奏疏。
这便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最为人所称颂的唐太宗——李世民。
偌大的殿中针落可闻,连李世民那微微的呼吸都似乎清晰可见。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来,御座上的李世民睁大了眼睛,就听见门外传来了黄门话的声音来:“二位道长,陛下有令,二位到甘露殿之后不用通报,可直入殿中,奴婢这就告退了。”
门外的宫中禁卫打开了甘露殿的大门,待二人闪身进入殿中之后,复又将甘露殿的大门紧闭。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匆匆上前,面向御座,叠手长揖:“臣袁天罡(李淳风),参见陛下。”
“免礼,平身。”李世民将手中的奏折随手放在御案上,看着风尘仆仆的二位道长,微笑着说道:“二位爱卿舟车劳顿辛苦了,此次泰山之行如何?”
袁天罡微微欠了欠身,答道:“陛下,贫道与李大人行至泰山,驻足七日有余,经过详细堪舆,地脉风水并无不妥,也已定下了封禅大典的宝地,只是……”
袁天罡偷瞄了李世民一眼,显得有些犹豫。
“讲,有什么可吞吞吐吐的。”李世民面露不愉之色。
袁天罡赶忙道:“只是我们途径淮水时夜观天象,发现虚宿和危宿之间出现两颗客星,乍合乍离,相随东行,此乃灾兆,恐对陛下封禅之行不利。”
灾兆!灾兆!
李世民现在是火冒三丈,这泰山封禅乃是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可借此聚拢民心、炫耀国力,成为真正“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李世民早在三年前就想去了,可是魏征以累年征战,国库空虚为由在朝堂上硬生生和李世民耗三个月,最后逼的李世民让步,这些日子好不容易又有人重提封禅之事,现在又闹出了个灾兆,这怎么能不让李世民心烦。
李世民狠狠一拍面前的御案,大怒道:“去年蝗灾,今年旱灾,灾兆灾兆,朕这个天子就这么不得上天喜爱吗,这又要来什么灾!”
袁天罡和李淳风见天子震怒,连忙跪倒在地,匍匐叩首。
李世民很心烦,原本以为在结束了对吐谷浑和颉利的连年征战后,总算可以好好休养生息几年,没想到蝗灾和旱灾不断,更令李世民火冒三丈的是,街头坊间已有了一些恶意的声音,说是天子不修德故而惹怒上天,引来天罚,加罪于无辜百姓。
坊间长舌之人的流言没敢说透,但全大唐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发起玄武门兵变,弑杀手足兄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让贤,以幼弑长,以子篡父,江山得来本就名不正言不顺,说来也是命背,李世民登基后,大唐几乎年年天灾不断,民间恶意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李世民以圣明仁德天子自居,对那些恶意的流言只能暗怒在心,也不敢动辄杀戮。
“罢了罢了,朕不去了。”李世民长叹了一口气,慢慢坐了下来,复又说道:“若真有灾,朕为封禅之行准备的银子,便用来赈灾吧,连年灾害,可不能叫百姓饿着肚子。”
“陛下仁厚。”袁天罡和李淳风对视一眼,发自肺腑的再次拜道。
“好了,你们两个起来吧。”李世民显得有些意兴萧索,待二人起身之后,李世民摸着颌下短髭,思索片刻又问道:“自我大唐建国以来,天灾人祸不断,不知朕是否有触怒上天之举?”
袁天罡拱手道:“陛下登基以来虚心纳谏、轻徭薄赋,文成武德,振古而来,未之有也,皆合圣君之道,当前虽说天灾频现,但仍是盛世之象,陛下无需多心。”
李世民听后随即狡黠一笑道:“既然如此,你二人都精通易道,不如为朕算算,我大唐国运几何,又是何人断送了朕的大唐江山?”
李淳风仍是少年心性,刚要答应,却被袁天罡一言抢在前面。
“陛下欲知将来,只需以史为镜,历朝历代,得贤明者长治久安,失贤明者丧权丧国,这是万古不变的至理。”
李世民的脸瞬间就黑了下来,不悦道:“朕问的不是这个,朕问的是大唐能享几年国运,又是何人覆灭大唐国祚的!”
袁天罡脸上已经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汗珠,颤声道:“此乃天机,臣等不敢妄言。”
李世民摸了摸下巴,说:“朕这甘露殿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里有没有其他人,朕一言九鼎,绝不记录在册,绝不传于他人,如何?”
李淳风见龙颜不悦,唯恐袁天罡触怒陛下,况且皇帝已经亲自做出承诺绝不外传,便急忙应道:“陛下,未来之事实乃天机,确实不宜多泄,既然陛下问了小臣和天罡兄两条问题,那小臣便和天罡兄一人为陛下推一卦,替陛下各答一条如何?”
李世民想了一想,颔首道:“准!”
一旁侍立的安公公赶紧上前一步,吩咐道:“来人呐,速备文房四宝、几案蒲团!”
当下就有小太监抬来两张卷耳矮几,各自摆放在大殿两侧,几案后各放蒲团一张,几案上又摆了文房四宝。
... -->>
大唐帝都,万年长安。
此刻太极宫的甘露殿中的灯火通明,一位穿着明黄便袍,头未着冠的中年男子正坐在空旷的大殿方榻上,花白的头发挽成一个很精致的发髻,再用一根碧玉簪固定住,腰间系着一根九龙玉带,玉带由许多大小规格相同的白玉镶嵌成九条龙纹,脚底踩着一双明黄色的软底靴,厚薄适中的嘴唇紧紧抿着,他静静地坐在空无一人的大殿内,面无表情地看着矮几上一堆零乱的奏疏。
这便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最为人所称颂的唐太宗——李世民。
偌大的殿中针落可闻,连李世民那微微的呼吸都似乎清晰可见。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来,御座上的李世民睁大了眼睛,就听见门外传来了黄门话的声音来:“二位道长,陛下有令,二位到甘露殿之后不用通报,可直入殿中,奴婢这就告退了。”
门外的宫中禁卫打开了甘露殿的大门,待二人闪身进入殿中之后,复又将甘露殿的大门紧闭。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匆匆上前,面向御座,叠手长揖:“臣袁天罡(李淳风),参见陛下。”
“免礼,平身。”李世民将手中的奏折随手放在御案上,看着风尘仆仆的二位道长,微笑着说道:“二位爱卿舟车劳顿辛苦了,此次泰山之行如何?”
袁天罡微微欠了欠身,答道:“陛下,贫道与李大人行至泰山,驻足七日有余,经过详细堪舆,地脉风水并无不妥,也已定下了封禅大典的宝地,只是……”
袁天罡偷瞄了李世民一眼,显得有些犹豫。
“讲,有什么可吞吞吐吐的。”李世民面露不愉之色。
袁天罡赶忙道:“只是我们途径淮水时夜观天象,发现虚宿和危宿之间出现两颗客星,乍合乍离,相随东行,此乃灾兆,恐对陛下封禅之行不利。”
灾兆!灾兆!
李世民现在是火冒三丈,这泰山封禅乃是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可借此聚拢民心、炫耀国力,成为真正“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李世民早在三年前就想去了,可是魏征以累年征战,国库空虚为由在朝堂上硬生生和李世民耗三个月,最后逼的李世民让步,这些日子好不容易又有人重提封禅之事,现在又闹出了个灾兆,这怎么能不让李世民心烦。
李世民狠狠一拍面前的御案,大怒道:“去年蝗灾,今年旱灾,灾兆灾兆,朕这个天子就这么不得上天喜爱吗,这又要来什么灾!”
袁天罡和李淳风见天子震怒,连忙跪倒在地,匍匐叩首。
李世民很心烦,原本以为在结束了对吐谷浑和颉利的连年征战后,总算可以好好休养生息几年,没想到蝗灾和旱灾不断,更令李世民火冒三丈的是,街头坊间已有了一些恶意的声音,说是天子不修德故而惹怒上天,引来天罚,加罪于无辜百姓。
坊间长舌之人的流言没敢说透,但全大唐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发起玄武门兵变,弑杀手足兄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让贤,以幼弑长,以子篡父,江山得来本就名不正言不顺,说来也是命背,李世民登基后,大唐几乎年年天灾不断,民间恶意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李世民以圣明仁德天子自居,对那些恶意的流言只能暗怒在心,也不敢动辄杀戮。
“罢了罢了,朕不去了。”李世民长叹了一口气,慢慢坐了下来,复又说道:“若真有灾,朕为封禅之行准备的银子,便用来赈灾吧,连年灾害,可不能叫百姓饿着肚子。”
“陛下仁厚。”袁天罡和李淳风对视一眼,发自肺腑的再次拜道。
“好了,你们两个起来吧。”李世民显得有些意兴萧索,待二人起身之后,李世民摸着颌下短髭,思索片刻又问道:“自我大唐建国以来,天灾人祸不断,不知朕是否有触怒上天之举?”
袁天罡拱手道:“陛下登基以来虚心纳谏、轻徭薄赋,文成武德,振古而来,未之有也,皆合圣君之道,当前虽说天灾频现,但仍是盛世之象,陛下无需多心。”
李世民听后随即狡黠一笑道:“既然如此,你二人都精通易道,不如为朕算算,我大唐国运几何,又是何人断送了朕的大唐江山?”
李淳风仍是少年心性,刚要答应,却被袁天罡一言抢在前面。
“陛下欲知将来,只需以史为镜,历朝历代,得贤明者长治久安,失贤明者丧权丧国,这是万古不变的至理。”
李世民的脸瞬间就黑了下来,不悦道:“朕问的不是这个,朕问的是大唐能享几年国运,又是何人覆灭大唐国祚的!”
袁天罡脸上已经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汗珠,颤声道:“此乃天机,臣等不敢妄言。”
李世民摸了摸下巴,说:“朕这甘露殿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里有没有其他人,朕一言九鼎,绝不记录在册,绝不传于他人,如何?”
李淳风见龙颜不悦,唯恐袁天罡触怒陛下,况且皇帝已经亲自做出承诺绝不外传,便急忙应道:“陛下,未来之事实乃天机,确实不宜多泄,既然陛下问了小臣和天罡兄两条问题,那小臣便和天罡兄一人为陛下推一卦,替陛下各答一条如何?”
李世民想了一想,颔首道:“准!”
一旁侍立的安公公赶紧上前一步,吩咐道:“来人呐,速备文房四宝、几案蒲团!”
当下就有小太监抬来两张卷耳矮几,各自摆放在大殿两侧,几案后各放蒲团一张,几案上又摆了文房四宝。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