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小学教师在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走在乡间小路上,凉风拂面,吹去了几分暑意,远处是无边的微黄麦浪,路边有不知名的野花,在文人骚客眼中这是田园诗意,在乡下农民眼中这却最平常不过。
今天张老夫子提到的清渊书院,作为前后两世都是临清人的张籍,对其知之甚详。
清渊书院始建于明宣德五年,位于鳌头矶以西,建院之时,首任山长光谦先生杨益与学子一起在书院西侧的池塘中栽莲花、荷花以示“为官廉洁清正,为民泽披乡里”,至今日每逢夏天池内莲叶相接,荷香四溢,现已成为临清州十景之一“书院荷香”。
成立之日起清渊书院就是临清州学所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悠久,科举一途人才辈出,有杨益、李锡、赵缮、刘涟、刘玑、李宪、郑端、陈玑、黄堂、王淞、金鲤等四十几位进士,官位最高的当属宣德七年戊戌科二甲三十五名进士程輌,曾任三边总制,陕西总督。
书院声名远播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大儒名士前来,或讲学、或题诗。成化年间,心学创始人大儒阳明子及其弟子曾多次来此讲学;正德年间,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过临清州时,曾与清渊书院内赋诗赞曰“天涯故旧还青眼,清渊门下总俊才”;隆庆年间,曾在清渊学习的“后七子”布衣诗豪谢臻与书院墙壁题诗,回忆求学生活,曰“当时儿曹今老大,垂髫旧识我独”。
清渊文风之鼎盛一时无两,比东昌府府学启文书院名气都要响亮。
这次去清渊书院交流的机会是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表现好了,对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正想着,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家门口,虽然夏日的白天有些长,但是因为在夫子那谈话耽搁了时间,所以到家时天已擦黑。
就要推门而入,突然传来一阵惊喜的叫喊声:“大哥,你可回来,我盼得好苦!你都不知道,我今天在村口说书,可把茶铺老板张五叔给比下去了,大家听腻了《三国》,都愿意听我讲的《封神》,来来去去讲了四五遍,不过只有五回,听得不甚过瘾……”原来是自己的二弟张卫,看来他今天说书收获不小,很受欢迎。
“今天你可得多给我讲一些,我可是答应他们明天继续讲新篇的。”
看着弟弟兴奋不已,喋喋不休的样子,张籍正要搭话。突然又传来清脆的女声,“哥,你别管二哥,他今天嚷嚷了一下午了,说自己如何如何风光。今天你回来的晚,我们都吃过了,灶上还有些饭,我热热,你先吃饭。”妹妹张姝从厨房冒出头来,身上还系着件围裙。
“二郎,我先吃饭,吃过饭再和你讲,不要急,时间长着呢,你先把书放到我桌子上。”边说着边把夹着的书递给了张卫,又转向张姝,“妹妹,我先见过爹娘,这就过去。”说罢就走向正屋。
“爹、娘,我回来了。”
“今天在社学怎么样,功课有没有落下,可把东西给了夫子。”这是张父一贯的说话方式,三句不离学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代社会家长聊起来,也是没几句就牵扯到孩子身上,上学的聊学业,上班的聊工作,没结婚的聊亲事,有了孙子孙女重心又到了下一代身上,父母的关注点永远在子女身上。现代的父母自己无法已是尽孝了,对这一世的亲人自己要尽全力让他们过得更好,想起前世的父母,张籍眼角不禁有些湿润。
“爹,学业不曾落下,还有精进,今天先生夸奖了我,散学后单独和我谈话,说大约半月后带我去州学清渊书院交流。”张籍稍微撇了撇头,掩饰了下眼角的潮湿,回应道。
“哦?真的?清渊书院?咱家阿籍真出息了!你祖爷爷曾在那里求学,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我对读书一窍不通,二郎又贪玩无心进学,咱家的希望都在你的身上,一定要读出个名堂来。”张父听到张老夫子要带张籍去清渊书院长长见识,面露惊喜之色,看来乡里人也知道清渊书院的声名。“你要是能到清渊书院读书就好了……”
“好啦,好啦,你们两个先别聊了。他爹,快让阿籍去吃饭吧,要不然三妮刚热好饭又要凉了。”眼看张父还要说下去,张母屋外端着饭菜走了进来,打断父子二人的谈话。
“快让大哥吃,吃完我还有事问呢。”张卫这时走进了屋里,一旁凑趣道。
“爹,我一定努力。”张籍端过饭回复道。
“好,你先吃饭吧,二郎不要耽误你哥做功课,小心板子。你平时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刚刚面色和缓的和张籍说完,张父脸色一变转向张卫训斥道。张卫见状老老实实的坐到一个小木凳上挨训。... -->>
走在乡间小路上,凉风拂面,吹去了几分暑意,远处是无边的微黄麦浪,路边有不知名的野花,在文人骚客眼中这是田园诗意,在乡下农民眼中这却最平常不过。
今天张老夫子提到的清渊书院,作为前后两世都是临清人的张籍,对其知之甚详。
清渊书院始建于明宣德五年,位于鳌头矶以西,建院之时,首任山长光谦先生杨益与学子一起在书院西侧的池塘中栽莲花、荷花以示“为官廉洁清正,为民泽披乡里”,至今日每逢夏天池内莲叶相接,荷香四溢,现已成为临清州十景之一“书院荷香”。
成立之日起清渊书院就是临清州学所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悠久,科举一途人才辈出,有杨益、李锡、赵缮、刘涟、刘玑、李宪、郑端、陈玑、黄堂、王淞、金鲤等四十几位进士,官位最高的当属宣德七年戊戌科二甲三十五名进士程輌,曾任三边总制,陕西总督。
书院声名远播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大儒名士前来,或讲学、或题诗。成化年间,心学创始人大儒阳明子及其弟子曾多次来此讲学;正德年间,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过临清州时,曾与清渊书院内赋诗赞曰“天涯故旧还青眼,清渊门下总俊才”;隆庆年间,曾在清渊学习的“后七子”布衣诗豪谢臻与书院墙壁题诗,回忆求学生活,曰“当时儿曹今老大,垂髫旧识我独”。
清渊文风之鼎盛一时无两,比东昌府府学启文书院名气都要响亮。
这次去清渊书院交流的机会是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表现好了,对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正想着,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家门口,虽然夏日的白天有些长,但是因为在夫子那谈话耽搁了时间,所以到家时天已擦黑。
就要推门而入,突然传来一阵惊喜的叫喊声:“大哥,你可回来,我盼得好苦!你都不知道,我今天在村口说书,可把茶铺老板张五叔给比下去了,大家听腻了《三国》,都愿意听我讲的《封神》,来来去去讲了四五遍,不过只有五回,听得不甚过瘾……”原来是自己的二弟张卫,看来他今天说书收获不小,很受欢迎。
“今天你可得多给我讲一些,我可是答应他们明天继续讲新篇的。”
看着弟弟兴奋不已,喋喋不休的样子,张籍正要搭话。突然又传来清脆的女声,“哥,你别管二哥,他今天嚷嚷了一下午了,说自己如何如何风光。今天你回来的晚,我们都吃过了,灶上还有些饭,我热热,你先吃饭。”妹妹张姝从厨房冒出头来,身上还系着件围裙。
“二郎,我先吃饭,吃过饭再和你讲,不要急,时间长着呢,你先把书放到我桌子上。”边说着边把夹着的书递给了张卫,又转向张姝,“妹妹,我先见过爹娘,这就过去。”说罢就走向正屋。
“爹、娘,我回来了。”
“今天在社学怎么样,功课有没有落下,可把东西给了夫子。”这是张父一贯的说话方式,三句不离学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代社会家长聊起来,也是没几句就牵扯到孩子身上,上学的聊学业,上班的聊工作,没结婚的聊亲事,有了孙子孙女重心又到了下一代身上,父母的关注点永远在子女身上。现代的父母自己无法已是尽孝了,对这一世的亲人自己要尽全力让他们过得更好,想起前世的父母,张籍眼角不禁有些湿润。
“爹,学业不曾落下,还有精进,今天先生夸奖了我,散学后单独和我谈话,说大约半月后带我去州学清渊书院交流。”张籍稍微撇了撇头,掩饰了下眼角的潮湿,回应道。
“哦?真的?清渊书院?咱家阿籍真出息了!你祖爷爷曾在那里求学,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我对读书一窍不通,二郎又贪玩无心进学,咱家的希望都在你的身上,一定要读出个名堂来。”张父听到张老夫子要带张籍去清渊书院长长见识,面露惊喜之色,看来乡里人也知道清渊书院的声名。“你要是能到清渊书院读书就好了……”
“好啦,好啦,你们两个先别聊了。他爹,快让阿籍去吃饭吧,要不然三妮刚热好饭又要凉了。”眼看张父还要说下去,张母屋外端着饭菜走了进来,打断父子二人的谈话。
“快让大哥吃,吃完我还有事问呢。”张卫这时走进了屋里,一旁凑趣道。
“爹,我一定努力。”张籍端过饭回复道。
“好,你先吃饭吧,二郎不要耽误你哥做功课,小心板子。你平时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刚刚面色和缓的和张籍说完,张父脸色一变转向张卫训斥道。张卫见状老老实实的坐到一个小木凳上挨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