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何,这个中国指的就是长安洛阳,谁占这里谁就是中国。所以现在谁是中国?北魏是中国,东晋就不是中国了。双方互相骂阵,东晋管北魏叫索虏,你们头发都束小辫,所以你们是索虏。而北魏骂东晋是岛夷,你们都是岛上住的蛮夷,你们这帮人海边打鱼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孝文皇帝迁都到洛阳之后,完全跟汉族打成一片。东晋还说他是索虏,孝文皇帝感觉很郁闷,怎么办?不许索了。
第五,移风易俗,实行汉制。实行汉制首先从汉服开始。
不许穿鲜卑族的服装,都穿汉族服装;不许留鲜卑人的发型,都留汉族的发型。今天的中国人,你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没人管。中学生当然不行,大学就没人管了。有的小男孩头发染得跟鹦鹉似的,黄一截、绿一截、粉一截、紫一截的,裤腿肥得里面能装200斤米。他一上街,环卫工人可高兴了,都替人给扇乎干净了。今天,你想留什么头发就留什么头发,穿成啥样也没人管你,警察也不抓你。但在古代这可不得了,衣冠、发型意味着国家民族的存亡绝续。
古代汉族人什么发型?男的满20岁,女的满15岁,头发就再也不能剃了。女的满15岁叫及笄之年,意思是你可以嫁人了。男子满20岁,叫弱冠之年,就可以当官,行加冠礼,表示你成人了。但说是20岁,第一古代是虚岁,第二没人等到那时候才加冠,有的12岁就给自己加冠了,表示自己成人了。你只要一成人,头发就不能剃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有丝毫损伤,犯人才在脸上刺字。今天满大街都是犯人,刺字文身,古代犯人才干这事儿呢。
头发不剃怎么办?盘到顶上,拿根簪子一别,老百姓的发髻用布包上,这个布就叫做帻。当官的发髻外面戴冠,就是乌纱帽之类的。所以你看电视剧里古人披散着头发,那都是胡扯,不可能,都得往上盘起来。所以古代人洗头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古汉语以字为单位,沐就是洗头,浴就是洗身上。今天是一个词语了,沐浴液、洗发液,古人是沐液和浴液,不一样。当古人去世的时候,男的一死,你把他的发髻解开打散,到腰是没问题的,过屁股的也有。今天女士都很少留这么长头发了。胡须也不能剃,只能梳,新陈代谢自己掉,不能剃,剪人家胡子那是最大的侮辱。
其实汉民族的衣服既不便于生产,又不便于战斗,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服装演变的特征就是不断向少数民族学习的过程。今天你把对襟系扣称为唐装,但那并不是大唐汉人的装束,而是满装,是少数民族旗人穿的。旗袍更别说了,把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十分牵强。
中国传统服装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在汉朝以前,成年男女也都穿开裆裤,因为外面有裙子,从衣着上看不出这个人是男是女。尤其老百姓的穿着,都是灰色、黑色、白色的衣服,更难区分性别。裤最早的意思是胫衣,护腿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长筒袜、连裤袜。死裆裤是后来跟少数民族学的,因为他要骑马不能穿开裆裤,不能穿裙子。
我们中原人的打扮是峨冠博带,老高的帽子,老长的大袖子,一走路帽子当避雷针,袖子当拖把,既省电又干净。少数民族则窄衣箭袖,又能引弓拉箭,又能挥锄耕作,他们的衣服更合理,所以中原王朝就不断地向他们学。
汉族人的衣服“Y”字领,没有扣,靠腰带。少数民族是小圆领、“一”字领,唐朝的服装就很明显学他们,改成了小圆领,乌纱、幞头也取代了原来的峨冠。唐宋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这样。到了明朝的时候,皇上只有祭祖时才在脑袋上顶一个大搓板,挂一串算盘珠子,脑袋好几十斤重,平时都戴乌纱了。峨冠博带的大礼服也只有祭祖才穿,平时不穿了。到清朝更不用说,一水的都是满装,所以明朝的遗民损清朝人,说脑袋后面弄一根孔雀翎,衣服上除了飞禽就是走兽,简直就是衣冠禽兽。说归说,但是人家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产的时候就是方便。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汉服虽然大气好看,但不合理。所以孝文帝实行汉制到这个时候遭到一定的反对,无奈皇上下令要一律穿汉服,穿鲜卑服的笞杖徒流死,就是拿板子抽,拿鞭子打。因此大家只好穿,解除了扫街工人的痛苦。实际上,汉服是不利于生产和战斗的。
除了服装外,顺便说一下饮食。原来中原人说吃饼,是汤饼,就是馄饨不放馅儿的片汤,中原人的饼就是那玩意儿。今天大家吃的饼都是胡饼,是少数民族发明的,因为他不能骑在马上端一锅片汤,要方便随身携带。中原人后来发现他的东西确实方便,今天我们爱吃的涮羊肉就是少数民族发明的。
实行汉制从强迫各位戴“避雷针”扫大街之后,皇上又让百姓改汉姓。
孝文帝拓跋宏改成元宏,唐朝大诗人元轸就是鲜卑贵族,皇室后代。步陆狐氏改成陆氏,勿扭于氏改成于氏,尉迟氏改成尉氏。包括穆桂英都是鲜卑人,从丘目陵氏改的穆氏。就这样,鲜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汉姓。北魏在中国历史上又叫后魏,区别于曹操的前魏。你可以叫它北魏,也可以叫它后魏、元魏,曹操的魏就叫曹魏。改了汉姓,以后这个人是不是鲜卑人,从姓氏上已经判断不出来了。
衣服和姓改完之后,皇上下旨官员都得说汉语。
30岁以上的官员年岁大的,三年内学会汉语,否则这个官别当。30岁以下的官员你们年轻,半年内学会汉语,禁止讲鲜卑语。鲜卑是历史上那么牛的一个民族,到现在连土话都不会说了。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以书同文最有意义。中华民族,这么多人,就算是汉族,语言也南腔北调,N多种方言。现在好歹写出来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书同文,中国就跟欧洲一样,分裂了。欧洲好多国家的文字看着都类似,但是不一样。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互相都能听得懂,就跟咱们方言似的,但是人家愣分裂成那么多国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它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很有道理。
这个粉丝很大腕
还不算完,皇上快成汉室的疯狂粉丝了,还得跟汉族人通婚,进行人种改良。
皇上跟自己的皇后讲,我要娶汉族皇后了,麻烦您给让个地儿。皇后不同意,皇上就把她送到庙里,您出家当尼姑吧。然后皇上娶中原大士族李氏的女儿为皇后,中原士族是四大姓:崔、卢、李、郑,一家娶一个,立李氏为皇后,崔、卢、郑氏做皇妃,皇帝带头跟汉族的高门大姓通婚。皇上告诉自己的叔叔大爷哥哥弟弟们(爷爷可能岁数太大了,不便参与),把你们的鲜卑族王妃都送到尼姑庵里去,跟崔、卢、李、郑联姻。我给你们找,一家发一个,必须跟汉族通婚,禁止鲜卑族之间通婚。这么一搞的结果,下一代鲜卑皇子,二分之一鲜卑血统,再下一代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鲜卑族的血统以渐近线的方式无限接近于零,最后完全被汉族血统剿灭。几代下来,鲜卑族这个民族就没有了。所以后来入主中原的民族吸取了北魏的教训,蒙古人不用说,只能跟蒙古人结婚。满族就跟满蒙联姻,不能跟汉人通婚,旗汉不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鲜卑这个民族活活弄没了。但是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讲,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这句话也许说得不对,我们大家都知道,混血儿一般比较聪明,为什么聪明?父母隔着远。汉民族本身就是不断民族融合的产物,匈奴、鲜卑、羯、氐、羌全进来了,后来的契丹、女真又进来了,不断地民族融合,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这个民族最起码生存能力比较强。为什么地理大发现的时候,非洲、美洲还停留在史前文明时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闭,不跟外界交流。一个民族几百种语言,这个村的人听不懂那个村的人说什么,互相隔绝,民族的机理功能越来越退化了。所以,鲜卑人把自己的民族弄没了,实际上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相当大。
当然非常可惜的一点,落后民族羡慕先进民族,可能首先看中的或者羡慕的是先进民族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羡慕欧美国家,你羡慕什么?也是生活方式。那里的经济多发达,你到了美国一看,比上海差远了,跟北京没法比,哪儿都跟村似的,就这么一种感觉。你说他军事力量多强大,咱们也没体会到,最好也别体会到。萨达姆、卡扎菲和本 拉登都体会到了。所以,你羡慕的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你要有了钱,首先学的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这就出现了个问题,你有可能光看见贼吃肉了,你没看到贼挨打的时候,美国人不是靠酗酒、吸毒、滥交发展成一个世界强国的。鲜卑族入主中原也是如此,你看人家汉族,吃的是油、穿的是绸,可你看我们……到后来,北魏的王爷们腐败到什么程度,家里的马槽子都是纯银的。做饭人家烧蜡,不烧柴禾,拿蜡当柴禾烧。你说那东西掏出来多费劲啊,那意思就是有钱,爷阔。农民建立的政权比原来的地主政权只会更狠,因为我可有今天了,小人乍富的感觉。鲜卑族也是这样,所以北方蒙古高原上柔然民族一兴起,当年曾经也是骁勇过人的马上民族的鲜卑人,在后起之秀的进攻下连连失败,最后被迫给人送公主,给人金银财宝,跟人和亲,就跟中原王朝干的事完全一样。这一幕在以后的历史上不断重演,当年契丹人多厉害,女真人一兴起他就不行了,因为他已经下了马。女真人多厉害,在很短的时间内吞辽灭宋,蒙古人一起来他又不行了。你只要从马上一下来,武装力量肯定衰退。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意义确实是很大的。
如何,这个中国指的就是长安洛阳,谁占这里谁就是中国。所以现在谁是中国?北魏是中国,东晋就不是中国了。双方互相骂阵,东晋管北魏叫索虏,你们头发都束小辫,所以你们是索虏。而北魏骂东晋是岛夷,你们都是岛上住的蛮夷,你们这帮人海边打鱼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孝文皇帝迁都到洛阳之后,完全跟汉族打成一片。东晋还说他是索虏,孝文皇帝感觉很郁闷,怎么办?不许索了。
第五,移风易俗,实行汉制。实行汉制首先从汉服开始。
不许穿鲜卑族的服装,都穿汉族服装;不许留鲜卑人的发型,都留汉族的发型。今天的中国人,你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没人管。中学生当然不行,大学就没人管了。有的小男孩头发染得跟鹦鹉似的,黄一截、绿一截、粉一截、紫一截的,裤腿肥得里面能装200斤米。他一上街,环卫工人可高兴了,都替人给扇乎干净了。今天,你想留什么头发就留什么头发,穿成啥样也没人管你,警察也不抓你。但在古代这可不得了,衣冠、发型意味着国家民族的存亡绝续。
古代汉族人什么发型?男的满20岁,女的满15岁,头发就再也不能剃了。女的满15岁叫及笄之年,意思是你可以嫁人了。男子满20岁,叫弱冠之年,就可以当官,行加冠礼,表示你成人了。但说是20岁,第一古代是虚岁,第二没人等到那时候才加冠,有的12岁就给自己加冠了,表示自己成人了。你只要一成人,头发就不能剃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有丝毫损伤,犯人才在脸上刺字。今天满大街都是犯人,刺字文身,古代犯人才干这事儿呢。
头发不剃怎么办?盘到顶上,拿根簪子一别,老百姓的发髻用布包上,这个布就叫做帻。当官的发髻外面戴冠,就是乌纱帽之类的。所以你看电视剧里古人披散着头发,那都是胡扯,不可能,都得往上盘起来。所以古代人洗头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古汉语以字为单位,沐就是洗头,浴就是洗身上。今天是一个词语了,沐浴液、洗发液,古人是沐液和浴液,不一样。当古人去世的时候,男的一死,你把他的发髻解开打散,到腰是没问题的,过屁股的也有。今天女士都很少留这么长头发了。胡须也不能剃,只能梳,新陈代谢自己掉,不能剃,剪人家胡子那是最大的侮辱。
其实汉民族的衣服既不便于生产,又不便于战斗,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服装演变的特征就是不断向少数民族学习的过程。今天你把对襟系扣称为唐装,但那并不是大唐汉人的装束,而是满装,是少数民族旗人穿的。旗袍更别说了,把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十分牵强。
中国传统服装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在汉朝以前,成年男女也都穿开裆裤,因为外面有裙子,从衣着上看不出这个人是男是女。尤其老百姓的穿着,都是灰色、黑色、白色的衣服,更难区分性别。裤最早的意思是胫衣,护腿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长筒袜、连裤袜。死裆裤是后来跟少数民族学的,因为他要骑马不能穿开裆裤,不能穿裙子。
我们中原人的打扮是峨冠博带,老高的帽子,老长的大袖子,一走路帽子当避雷针,袖子当拖把,既省电又干净。少数民族则窄衣箭袖,又能引弓拉箭,又能挥锄耕作,他们的衣服更合理,所以中原王朝就不断地向他们学。
汉族人的衣服“Y”字领,没有扣,靠腰带。少数民族是小圆领、“一”字领,唐朝的服装就很明显学他们,改成了小圆领,乌纱、幞头也取代了原来的峨冠。唐宋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这样。到了明朝的时候,皇上只有祭祖时才在脑袋上顶一个大搓板,挂一串算盘珠子,脑袋好几十斤重,平时都戴乌纱了。峨冠博带的大礼服也只有祭祖才穿,平时不穿了。到清朝更不用说,一水的都是满装,所以明朝的遗民损清朝人,说脑袋后面弄一根孔雀翎,衣服上除了飞禽就是走兽,简直就是衣冠禽兽。说归说,但是人家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产的时候就是方便。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汉服虽然大气好看,但不合理。所以孝文帝实行汉制到这个时候遭到一定的反对,无奈皇上下令要一律穿汉服,穿鲜卑服的笞杖徒流死,就是拿板子抽,拿鞭子打。因此大家只好穿,解除了扫街工人的痛苦。实际上,汉服是不利于生产和战斗的。
除了服装外,顺便说一下饮食。原来中原人说吃饼,是汤饼,就是馄饨不放馅儿的片汤,中原人的饼就是那玩意儿。今天大家吃的饼都是胡饼,是少数民族发明的,因为他不能骑在马上端一锅片汤,要方便随身携带。中原人后来发现他的东西确实方便,今天我们爱吃的涮羊肉就是少数民族发明的。
实行汉制从强迫各位戴“避雷针”扫大街之后,皇上又让百姓改汉姓。
孝文帝拓跋宏改成元宏,唐朝大诗人元轸就是鲜卑贵族,皇室后代。步陆狐氏改成陆氏,勿扭于氏改成于氏,尉迟氏改成尉氏。包括穆桂英都是鲜卑人,从丘目陵氏改的穆氏。就这样,鲜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汉姓。北魏在中国历史上又叫后魏,区别于曹操的前魏。你可以叫它北魏,也可以叫它后魏、元魏,曹操的魏就叫曹魏。改了汉姓,以后这个人是不是鲜卑人,从姓氏上已经判断不出来了。
衣服和姓改完之后,皇上下旨官员都得说汉语。
30岁以上的官员年岁大的,三年内学会汉语,否则这个官别当。30岁以下的官员你们年轻,半年内学会汉语,禁止讲鲜卑语。鲜卑是历史上那么牛的一个民族,到现在连土话都不会说了。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以书同文最有意义。中华民族,这么多人,就算是汉族,语言也南腔北调,N多种方言。现在好歹写出来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书同文,中国就跟欧洲一样,分裂了。欧洲好多国家的文字看着都类似,但是不一样。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互相都能听得懂,就跟咱们方言似的,但是人家愣分裂成那么多国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它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很有道理。
这个粉丝很大腕
还不算完,皇上快成汉室的疯狂粉丝了,还得跟汉族人通婚,进行人种改良。
皇上跟自己的皇后讲,我要娶汉族皇后了,麻烦您给让个地儿。皇后不同意,皇上就把她送到庙里,您出家当尼姑吧。然后皇上娶中原大士族李氏的女儿为皇后,中原士族是四大姓:崔、卢、李、郑,一家娶一个,立李氏为皇后,崔、卢、郑氏做皇妃,皇帝带头跟汉族的高门大姓通婚。皇上告诉自己的叔叔大爷哥哥弟弟们(爷爷可能岁数太大了,不便参与),把你们的鲜卑族王妃都送到尼姑庵里去,跟崔、卢、李、郑联姻。我给你们找,一家发一个,必须跟汉族通婚,禁止鲜卑族之间通婚。这么一搞的结果,下一代鲜卑皇子,二分之一鲜卑血统,再下一代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鲜卑族的血统以渐近线的方式无限接近于零,最后完全被汉族血统剿灭。几代下来,鲜卑族这个民族就没有了。所以后来入主中原的民族吸取了北魏的教训,蒙古人不用说,只能跟蒙古人结婚。满族就跟满蒙联姻,不能跟汉人通婚,旗汉不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鲜卑这个民族活活弄没了。但是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讲,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这句话也许说得不对,我们大家都知道,混血儿一般比较聪明,为什么聪明?父母隔着远。汉民族本身就是不断民族融合的产物,匈奴、鲜卑、羯、氐、羌全进来了,后来的契丹、女真又进来了,不断地民族融合,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这个民族最起码生存能力比较强。为什么地理大发现的时候,非洲、美洲还停留在史前文明时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闭,不跟外界交流。一个民族几百种语言,这个村的人听不懂那个村的人说什么,互相隔绝,民族的机理功能越来越退化了。所以,鲜卑人把自己的民族弄没了,实际上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相当大。
当然非常可惜的一点,落后民族羡慕先进民族,可能首先看中的或者羡慕的是先进民族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羡慕欧美国家,你羡慕什么?也是生活方式。那里的经济多发达,你到了美国一看,比上海差远了,跟北京没法比,哪儿都跟村似的,就这么一种感觉。你说他军事力量多强大,咱们也没体会到,最好也别体会到。萨达姆、卡扎菲和本 拉登都体会到了。所以,你羡慕的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你要有了钱,首先学的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这就出现了个问题,你有可能光看见贼吃肉了,你没看到贼挨打的时候,美国人不是靠酗酒、吸毒、滥交发展成一个世界强国的。鲜卑族入主中原也是如此,你看人家汉族,吃的是油、穿的是绸,可你看我们……到后来,北魏的王爷们腐败到什么程度,家里的马槽子都是纯银的。做饭人家烧蜡,不烧柴禾,拿蜡当柴禾烧。你说那东西掏出来多费劲啊,那意思就是有钱,爷阔。农民建立的政权比原来的地主政权只会更狠,因为我可有今天了,小人乍富的感觉。鲜卑族也是这样,所以北方蒙古高原上柔然民族一兴起,当年曾经也是骁勇过人的马上民族的鲜卑人,在后起之秀的进攻下连连失败,最后被迫给人送公主,给人金银财宝,跟人和亲,就跟中原王朝干的事完全一样。这一幕在以后的历史上不断重演,当年契丹人多厉害,女真人一兴起他就不行了,因为他已经下了马。女真人多厉害,在很短的时间内吞辽灭宋,蒙古人一起来他又不行了。你只要从马上一下来,武装力量肯定衰退。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意义确实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