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明末大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百七十八章 祥瑞之鹿
陛下的身体状况确实有了非常明显的好转,以前的时候总在需要走走停停,中途还要休息几回,现如今却已经可以小步快走了,这让长平公主心中暗喜。
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务琐碎错综复杂,最需要的就是不急不躁慢慢来。只要皇上龙体康泰,其他的就全都是小事儿。
在这之前,长平公主一直都在暗暗的为皇帝的病情担忧,现在看来,根本就是杞人忧天。
虽说“百灵护体”的说法连她自己的未必会信,但皇上终究年轻,偶染风寒也算不了什么,只要调料得法,终究会很快恢复。
明明是只需一剂黄莲汤就能治好的小灾小病,却治了好几个月,险些耽误了皇上的病情。
太医院的这帮子庸医,实在让人恼火。
什么事儿都可以忍,这种事情是万万不能忍的,长平公主已经暗暗的开始着手准备了,要对太医院进行一次大的清洗,把那些个名为医者实为官僚的庸医全都踢出去,换一批真正能治病的郎中上来,而不是养着一大群混饭吃的庸医……
行至湖畔石舫处,或许是走的累了,复隆皇帝微一摆手,身手的太监马上小跑着过来安放了坐器,还专门在坐器上放了一方软垫子。
复隆皇帝顺势坐下了,旁边的宫女拿着一件披风过来要给他系上,却被皇帝推开了:“朕又不是见不得风的病夫,还没有那么娇弱……”
皇上刚刚走的出了一脑门的细汗,唯恐受了风寒,想要给他系上披风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长平公主的意见和皇帝完全一致:虽说皇帝身娇肉贵,可也不能太娇贵了,都说春捂秋冻,这个时候稍微冻一冻并不是什么坏事。
不动声色的摆了摆手,那些个面有难色的宫人顿时退了下去。
“前些日子,朕曾经想过,要给王宣同一个东阁大学士的头衔……”
王宣同本是东宫旧臣,是太子时代一路跟随着走过来的,虽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丰功伟业,却胜在沉稳厚重,颇有几分老成谋国的意思,在“首都一把手”的任上干了这么多年,也算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了,从来都没有犯过大错,适当的提拔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个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则和他本身的职务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在为他的仕途做铺垫。
看复隆皇帝的这个意思,是准备提拔王宣同为内阁首辅大臣了。
一直以来,复隆皇帝的政治手法都在极力模仿当年的太祖洪武皇帝:集权。
当年的太祖皇帝废宰辅,现在的复隆皇帝则在极力架空内阁,用意都是相同的:避免相权做大,极力消除相权影响皇权的状况出现,自从程园毕“退休”之后,内阁首辅大臣的位子一直空置,就是出于极所有权利于一身的考虑。
之所以出现了想要提拔王宣同为内阁首辅大臣的想法,完全就是无奈之举。
自己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已经到了无法正常理政的地步,光凭长平公主一个人,终究是力不从心,所以才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准备重新组建一个完整的内阁。
英雄最怕病来磨,多么雄才伟略的君主,什么伟大的抱负都抵挡不住病痛的折磨。
好在皇上的病情终于出现了明显的好转,现在的复隆皇帝又重拾信心,放弃了提拔王宣同的想法:“现在想想,当时实在是朕多虑了……”
复隆皇帝治国理政的手法大体上没有问题,但是在细节和具体的操作上,却过多的承袭了崇祯皇帝的风格,显得过于操切,事事急于求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着立竿见影马上看到效果。
于皇帝本人相比,长平公主这个“临时助手”则无疑显得沉稳了很多,她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时时事事想的更加长远,而不仅仅只是追求眼前的短期效果,做事更加周密也更加稳妥。
这一对姐弟的行事风格和治国理念,存在太多的互补之处,倒也相得益彰。复隆朝制定的几项重大政策,几乎有一半是出自长平公主给皇帝做“助手”的这段时期……
尤其是难得的是,因为长平公主的身份,不可能威胁到皇权,所以皇帝对她百分之百的信任。在工作上,二人的关系极其融洽,至于说私人关系……完全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
单纯从政治角度来看,姐弟二人之间的合作,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长此以往,虽然不敢说一定能够打造出传统意义上的“太平盛世”,但局势肯定会持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加强皇权削弱内阁这个事情上,长平公主和复隆皇帝的意见空前一致。
以前复隆皇帝曾经试图提拔王宣同再次建立一个相对保守的内阁,那完全就是因为自身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缘故,是万般无奈的举动。如今万岁的身体已经明显好起来了,就再也没有那个必要了……
“还有一事,那便是……便是宗室问题了……”
宗室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大明朝的宗室很多,虽然每个都有专属的封地,同时还要国家出钱供养。若仅仅只是当做是肥猪一般养起来也就罢了,他们还插手国家事务。
尤其是在甲申年间,崇祯皇帝大行归天的消息,对于这些个宗室而言,根本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属于他们的他机会终于到来了。
皇帝没有了,自然要另立天子,只要是感觉自己稍微有点机会的,心眼就全都活泛起来,一个个四下奔走广为联络,全都想着成为新的大明天子呢。就算是那些个一丁点希望都没有的家伙,也趁机拉拢地方势力借以壮大自身。
崇祯皇帝死后,大明朝丢掉了半壁江山,但南方的宗室们则到了大幅度的加强,严禁“相通地方”的祖训彻底沦为一纸空文。
时至今日,潞王、唐王、桂王等宗室藩王,已经成为地方上的实力派,虽然在名义上奉复隆皇帝为共主,但也就仅仅只是一个共主罢了。他们在地方上的实力比朝廷要强大的多,甚至还试图影响朝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潞王了!
内阁次辅大臣黄宏东就是潞王的人,虽然一再被削弱,终究也是个内阁成员。复隆皇帝迟迟没有动黄宏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潞王的因素。
一来是因为潞王确实有功,在复隆朝建立初期最先表示了拥戴和支持,不好直接下这个手。再者也是因为潞王的势力不小,贸然撕破脸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除了这些个政治上的因素之外,经济因素同样值得考虑。
对于江南朝廷而言,现如今最大的开支分明有三项:行政开支、军费、供养藩王
为了维持大明朝的统治,就需要各级官僚,这是不可避免的开支项目,却可以通过裁减官吏数量肃清吏治来削减。第二大开支就是军费了,这个是一定要维持的,减少军队数量走精兵的路子,看起来好像可以减少开支,其实事实恰恰相反。
精兵路线花钱更多,维持一支精锐部队,比养三倍的叫花子军队还要开支庞大,但这一笔开支却是绝对少不了的。
第三项大的开支就是对于宗室的供养了。
花了那么都的钱财资源,却养出一个日渐做大的宗室集团,已隐隐形成尾大不掉的架势,这绝对不是朝廷的初衷。
对于宗室的供养开支,甚至超过了民生成本,等于是损天下而利一小部分人,民间早已怨声载道。要是把这部分钱财节省下来用于民生,不仅对富国强兵有着巨大的助力,还可以极大的提升复隆皇帝在底层的威信。
削藩势在必行,但怎么削却需慎之又慎。
众所周知,当年的建文皇帝就是因为削藩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掉了。同样是因为削藩,北边的... -->>
第四百七十八章 祥瑞之鹿
陛下的身体状况确实有了非常明显的好转,以前的时候总在需要走走停停,中途还要休息几回,现如今却已经可以小步快走了,这让长平公主心中暗喜。
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务琐碎错综复杂,最需要的就是不急不躁慢慢来。只要皇上龙体康泰,其他的就全都是小事儿。
在这之前,长平公主一直都在暗暗的为皇帝的病情担忧,现在看来,根本就是杞人忧天。
虽说“百灵护体”的说法连她自己的未必会信,但皇上终究年轻,偶染风寒也算不了什么,只要调料得法,终究会很快恢复。
明明是只需一剂黄莲汤就能治好的小灾小病,却治了好几个月,险些耽误了皇上的病情。
太医院的这帮子庸医,实在让人恼火。
什么事儿都可以忍,这种事情是万万不能忍的,长平公主已经暗暗的开始着手准备了,要对太医院进行一次大的清洗,把那些个名为医者实为官僚的庸医全都踢出去,换一批真正能治病的郎中上来,而不是养着一大群混饭吃的庸医……
行至湖畔石舫处,或许是走的累了,复隆皇帝微一摆手,身手的太监马上小跑着过来安放了坐器,还专门在坐器上放了一方软垫子。
复隆皇帝顺势坐下了,旁边的宫女拿着一件披风过来要给他系上,却被皇帝推开了:“朕又不是见不得风的病夫,还没有那么娇弱……”
皇上刚刚走的出了一脑门的细汗,唯恐受了风寒,想要给他系上披风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长平公主的意见和皇帝完全一致:虽说皇帝身娇肉贵,可也不能太娇贵了,都说春捂秋冻,这个时候稍微冻一冻并不是什么坏事。
不动声色的摆了摆手,那些个面有难色的宫人顿时退了下去。
“前些日子,朕曾经想过,要给王宣同一个东阁大学士的头衔……”
王宣同本是东宫旧臣,是太子时代一路跟随着走过来的,虽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丰功伟业,却胜在沉稳厚重,颇有几分老成谋国的意思,在“首都一把手”的任上干了这么多年,也算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了,从来都没有犯过大错,适当的提拔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个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则和他本身的职务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在为他的仕途做铺垫。
看复隆皇帝的这个意思,是准备提拔王宣同为内阁首辅大臣了。
一直以来,复隆皇帝的政治手法都在极力模仿当年的太祖洪武皇帝:集权。
当年的太祖皇帝废宰辅,现在的复隆皇帝则在极力架空内阁,用意都是相同的:避免相权做大,极力消除相权影响皇权的状况出现,自从程园毕“退休”之后,内阁首辅大臣的位子一直空置,就是出于极所有权利于一身的考虑。
之所以出现了想要提拔王宣同为内阁首辅大臣的想法,完全就是无奈之举。
自己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已经到了无法正常理政的地步,光凭长平公主一个人,终究是力不从心,所以才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准备重新组建一个完整的内阁。
英雄最怕病来磨,多么雄才伟略的君主,什么伟大的抱负都抵挡不住病痛的折磨。
好在皇上的病情终于出现了明显的好转,现在的复隆皇帝又重拾信心,放弃了提拔王宣同的想法:“现在想想,当时实在是朕多虑了……”
复隆皇帝治国理政的手法大体上没有问题,但是在细节和具体的操作上,却过多的承袭了崇祯皇帝的风格,显得过于操切,事事急于求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着立竿见影马上看到效果。
于皇帝本人相比,长平公主这个“临时助手”则无疑显得沉稳了很多,她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时时事事想的更加长远,而不仅仅只是追求眼前的短期效果,做事更加周密也更加稳妥。
这一对姐弟的行事风格和治国理念,存在太多的互补之处,倒也相得益彰。复隆朝制定的几项重大政策,几乎有一半是出自长平公主给皇帝做“助手”的这段时期……
尤其是难得的是,因为长平公主的身份,不可能威胁到皇权,所以皇帝对她百分之百的信任。在工作上,二人的关系极其融洽,至于说私人关系……完全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
单纯从政治角度来看,姐弟二人之间的合作,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长此以往,虽然不敢说一定能够打造出传统意义上的“太平盛世”,但局势肯定会持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加强皇权削弱内阁这个事情上,长平公主和复隆皇帝的意见空前一致。
以前复隆皇帝曾经试图提拔王宣同再次建立一个相对保守的内阁,那完全就是因为自身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缘故,是万般无奈的举动。如今万岁的身体已经明显好起来了,就再也没有那个必要了……
“还有一事,那便是……便是宗室问题了……”
宗室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大明朝的宗室很多,虽然每个都有专属的封地,同时还要国家出钱供养。若仅仅只是当做是肥猪一般养起来也就罢了,他们还插手国家事务。
尤其是在甲申年间,崇祯皇帝大行归天的消息,对于这些个宗室而言,根本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属于他们的他机会终于到来了。
皇帝没有了,自然要另立天子,只要是感觉自己稍微有点机会的,心眼就全都活泛起来,一个个四下奔走广为联络,全都想着成为新的大明天子呢。就算是那些个一丁点希望都没有的家伙,也趁机拉拢地方势力借以壮大自身。
崇祯皇帝死后,大明朝丢掉了半壁江山,但南方的宗室们则到了大幅度的加强,严禁“相通地方”的祖训彻底沦为一纸空文。
时至今日,潞王、唐王、桂王等宗室藩王,已经成为地方上的实力派,虽然在名义上奉复隆皇帝为共主,但也就仅仅只是一个共主罢了。他们在地方上的实力比朝廷要强大的多,甚至还试图影响朝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潞王了!
内阁次辅大臣黄宏东就是潞王的人,虽然一再被削弱,终究也是个内阁成员。复隆皇帝迟迟没有动黄宏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潞王的因素。
一来是因为潞王确实有功,在复隆朝建立初期最先表示了拥戴和支持,不好直接下这个手。再者也是因为潞王的势力不小,贸然撕破脸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除了这些个政治上的因素之外,经济因素同样值得考虑。
对于江南朝廷而言,现如今最大的开支分明有三项:行政开支、军费、供养藩王
为了维持大明朝的统治,就需要各级官僚,这是不可避免的开支项目,却可以通过裁减官吏数量肃清吏治来削减。第二大开支就是军费了,这个是一定要维持的,减少军队数量走精兵的路子,看起来好像可以减少开支,其实事实恰恰相反。
精兵路线花钱更多,维持一支精锐部队,比养三倍的叫花子军队还要开支庞大,但这一笔开支却是绝对少不了的。
第三项大的开支就是对于宗室的供养了。
花了那么都的钱财资源,却养出一个日渐做大的宗室集团,已隐隐形成尾大不掉的架势,这绝对不是朝廷的初衷。
对于宗室的供养开支,甚至超过了民生成本,等于是损天下而利一小部分人,民间早已怨声载道。要是把这部分钱财节省下来用于民生,不仅对富国强兵有着巨大的助力,还可以极大的提升复隆皇帝在底层的威信。
削藩势在必行,但怎么削却需慎之又慎。
众所周知,当年的建文皇帝就是因为削藩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掉了。同样是因为削藩,北边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