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巴山雪松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接到母亲的电话时,我心头微微一震。母亲说乡下的那几间老屋垮掉了。母亲的声音有些异样的伤感。我捏着电话久久地没说话,心头悄悄地掠过一丝冰凉。那几间装满我童年故事的老屋就这样消失了吗?
说是老屋,其实算起来也不过四十多年的历史。老屋是父母自己动手一筐土一筐土地筑起来的,是他们一根木料又一根木料搭起来的。尽管只是三间两层的土墙瓦房。可它却见证了父母清苦中的坚守,见证了我们童年生活中那份苦难里的亲情,忧戚中的幸福。
四十多年前,我的父母为他们简单的爱情筑巢。在那个年代,在家乡这个穷困的山寨,要自己盖几间那怕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土墙瓦房,也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决定要自己盖房子时,父亲花了一百多元钱,把远在十几里山路外的两间旧木房买了下来。他要用拆下的旧木料盖新房。那时,父亲白天在生产队里劳动,每天吃了晚饭后,父亲要去把拆下的木料扛回来。母亲在家喂好了牲口,磨好第二天要吃的玉米面,就打着火把沿着那条他们不知用脚丈量过多少次的小路去接父亲。两人抬着长长的檩木,楼条,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从火把照亮的山路上走过,象两只衔枝筑巢的喜鹊。
父亲和母亲经历了半年多的准备后,母亲把自己亲手摸大的一头猪卖掉,请来了筑墙的土匠。父亲除了加入到土匠的行列中扛夯筑墙外,他还要负责土场里土。每天晚上,土匠师傅们休息后,他还要把第二天要用的土挖好。母亲则要准备第二天要吃的饭菜,那时的生活多简单啊,可母亲却要一个人推动那笨重的石磨磨好玉米面,要一个人把成筐的土豆刨好皮。往往做好这些就已经是半夜了,她还去土场里看看父亲。帮他举一下灯,接他回来。
我的父母用汗水浇筑的房屋竣工的那天,他们把屋里简单地夯平后,就把几件简陋的行李搬进了他们的新家。多年后母亲回顾起搬家,脸上依然还是那种富足的表情。尽管只有两床被子,一口木箱,一口大铁锅,几只土碗。他们还是买来一挂鞭炮,在鞭炮的爆响声中,日子仿佛隆重地掀开了新的一页。那天,在他们的新屋里,父亲就着母亲为他炒的一盘土豆丝,喝了满满一碗苞谷酒。
那时候,山村里很贫穷,我家也不例外,可在母亲的精心打理下,老屋总是塞满温馨。院坝前,不知母亲从哪里找来了那么多的各种花草,没有精心砌成的花坛,花圃,野花们就那样随意地,自由散漫地开放。离院坝稍远的地方,母亲也会种上几株黄瓜或者芸豆,每到夏天,那些绿色的枝蔓就顺着搭成的架子攀沿而上,郁郁葱葱的在老屋前形成了一道貌岸然绿色的屏障。修长的黄瓜顶着一朵小花,芸豆的红花一串串,像点缀在绿墙上的风铃。夏天放学后,我们总爱搬张小木桌坐在院坝里做作业,只要一抬头,就可看见夕阳返照在院坝前的花墙上,整个老屋也就罩着一层温暖惬意细纱一般。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老屋经过岁月炊烟的抚摸,土墙早已失去了它的本色,屋内的木板装成了隔墙上父亲总是别出心裁地还要用木板钉上搁板,上面摆些他在山沟里捡来的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或是在山岩上挖回的树根。母亲总是反对父亲在屋子里钉些不好看的钉子,搁上木板。母亲嘴里总是不停地嘀咕父亲不爱整洁。母亲是个干什么都爱好的人。山村里的火塘,就算是农家的会客厅了,尽管农活再忙,母亲总是把它拾掇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逢上过年过节,母亲就到村里小学校去要回好多的旧报纸,调上些浆糊,把柴火熏黑的屋子糊得亮堂堂的。等我们兄妹大些后,这个活就成了我们每个年节前的必修课了。我们也十分乐意去做,撕下旧的报纸,把墙壁上的灰土扫干净,弟弟妹妹们忙着打浆糊,一间屋的四壁都换上新贴的报纸,满屋顿时亮堂起来,我们一家子也就换上一种崭新的心境。
老屋的那间紧挨着火塘的房间,是厨房,我们当地一直习惯称作灶屋。父亲用筑墙的土筑了一个很大的灶台。长年的烟熏,灶台早已失去了它的原色。童年时,我们最爱坐在灶门口帮母亲很灶里添柴,记得那时母亲告诉我们最多的一句话:“火要空心,人要忠心”把柴要架起来,这样的火才旺才有力。母亲还说,火是可以笑的。柴草真的在灶堂里欢快地燃烧,火苗高兴地舔着锅底,发出滋滋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兴奋起来,高兴地冲着母亲喊:“火笑了,火笑了!”因为母亲说过,只要听到灶火笑,就会有客来,就会交上好运了。
我们爱守在灶台前还有一个原因,母亲常常不是在灶膛里埋几颗土豆,就会把刚从地里扳回来的玉米棒子烤在灶膛里,那种诱人的香就是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撩拨着我们的味觉。况且还有母亲从灶膛里用火钳夹出透香的棒子后,捧在手掌里,拍去了柴灰,随手用根筷子插在玉米芯,递给我们时那一脸喜悦,我们跳着蹦着就象得到一份至高的奖赏。到了腊月,灶火头上就变得热闹起来,腊肉、干豆腐、刚做的柿饼都挤挤搡搡地站在灶台头上的木架上。它们父母一年辛勤的收获。木架上的东西越沉,父母们心里就越踏实。而我们却眼盯着父亲在某个赶场的日子里为我们买回的一封鞭炮,几个炮仗。父亲怕它们受潮,就用绳拴着高高地挂在灶门口的墙上。这些东西在墙上仿佛就那么望着我们笑,我们就扳着手指头计算过年的日子。
记忆中的这一切,都在母亲给我的一个电话声里又重新鲜活起来。那些清贫中的欢乐又象潮水般地在我心底涌了上来。可是,老屋却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了一片废墟。我多想再一次回到那糊满旧报纸的火塘,听母亲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给我们出一道道谜语;我多想还守候在灶膛口,再听听柴火欢笑的声响;我也想回到我和弟弟住的那间小房里,看看板壁上我们用木炭随手的涂鸦;兄弟俩再一次挤在那张小床上漫无边际的梦想。
今年的春节,我一定回到久别的老家,站到老屋的废墟前,任那些远去的往昔象花一样在心里再一次怒放。
接到母亲的电话时,我心头微微一震。母亲说乡下的那几间老屋垮掉了。母亲的声音有些异样的伤感。我捏着电话久久地没说话,心头悄悄地掠过一丝冰凉。那几间装满我童年故事的老屋就这样消失了吗?
说是老屋,其实算起来也不过四十多年的历史。老屋是父母自己动手一筐土一筐土地筑起来的,是他们一根木料又一根木料搭起来的。尽管只是三间两层的土墙瓦房。可它却见证了父母清苦中的坚守,见证了我们童年生活中那份苦难里的亲情,忧戚中的幸福。
四十多年前,我的父母为他们简单的爱情筑巢。在那个年代,在家乡这个穷困的山寨,要自己盖几间那怕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土墙瓦房,也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决定要自己盖房子时,父亲花了一百多元钱,把远在十几里山路外的两间旧木房买了下来。他要用拆下的旧木料盖新房。那时,父亲白天在生产队里劳动,每天吃了晚饭后,父亲要去把拆下的木料扛回来。母亲在家喂好了牲口,磨好第二天要吃的玉米面,就打着火把沿着那条他们不知用脚丈量过多少次的小路去接父亲。两人抬着长长的檩木,楼条,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从火把照亮的山路上走过,象两只衔枝筑巢的喜鹊。
父亲和母亲经历了半年多的准备后,母亲把自己亲手摸大的一头猪卖掉,请来了筑墙的土匠。父亲除了加入到土匠的行列中扛夯筑墙外,他还要负责土场里土。每天晚上,土匠师傅们休息后,他还要把第二天要用的土挖好。母亲则要准备第二天要吃的饭菜,那时的生活多简单啊,可母亲却要一个人推动那笨重的石磨磨好玉米面,要一个人把成筐的土豆刨好皮。往往做好这些就已经是半夜了,她还去土场里看看父亲。帮他举一下灯,接他回来。
我的父母用汗水浇筑的房屋竣工的那天,他们把屋里简单地夯平后,就把几件简陋的行李搬进了他们的新家。多年后母亲回顾起搬家,脸上依然还是那种富足的表情。尽管只有两床被子,一口木箱,一口大铁锅,几只土碗。他们还是买来一挂鞭炮,在鞭炮的爆响声中,日子仿佛隆重地掀开了新的一页。那天,在他们的新屋里,父亲就着母亲为他炒的一盘土豆丝,喝了满满一碗苞谷酒。
那时候,山村里很贫穷,我家也不例外,可在母亲的精心打理下,老屋总是塞满温馨。院坝前,不知母亲从哪里找来了那么多的各种花草,没有精心砌成的花坛,花圃,野花们就那样随意地,自由散漫地开放。离院坝稍远的地方,母亲也会种上几株黄瓜或者芸豆,每到夏天,那些绿色的枝蔓就顺着搭成的架子攀沿而上,郁郁葱葱的在老屋前形成了一道貌岸然绿色的屏障。修长的黄瓜顶着一朵小花,芸豆的红花一串串,像点缀在绿墙上的风铃。夏天放学后,我们总爱搬张小木桌坐在院坝里做作业,只要一抬头,就可看见夕阳返照在院坝前的花墙上,整个老屋也就罩着一层温暖惬意细纱一般。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老屋经过岁月炊烟的抚摸,土墙早已失去了它的本色,屋内的木板装成了隔墙上父亲总是别出心裁地还要用木板钉上搁板,上面摆些他在山沟里捡来的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或是在山岩上挖回的树根。母亲总是反对父亲在屋子里钉些不好看的钉子,搁上木板。母亲嘴里总是不停地嘀咕父亲不爱整洁。母亲是个干什么都爱好的人。山村里的火塘,就算是农家的会客厅了,尽管农活再忙,母亲总是把它拾掇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逢上过年过节,母亲就到村里小学校去要回好多的旧报纸,调上些浆糊,把柴火熏黑的屋子糊得亮堂堂的。等我们兄妹大些后,这个活就成了我们每个年节前的必修课了。我们也十分乐意去做,撕下旧的报纸,把墙壁上的灰土扫干净,弟弟妹妹们忙着打浆糊,一间屋的四壁都换上新贴的报纸,满屋顿时亮堂起来,我们一家子也就换上一种崭新的心境。
老屋的那间紧挨着火塘的房间,是厨房,我们当地一直习惯称作灶屋。父亲用筑墙的土筑了一个很大的灶台。长年的烟熏,灶台早已失去了它的原色。童年时,我们最爱坐在灶门口帮母亲很灶里添柴,记得那时母亲告诉我们最多的一句话:“火要空心,人要忠心”把柴要架起来,这样的火才旺才有力。母亲还说,火是可以笑的。柴草真的在灶堂里欢快地燃烧,火苗高兴地舔着锅底,发出滋滋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兴奋起来,高兴地冲着母亲喊:“火笑了,火笑了!”因为母亲说过,只要听到灶火笑,就会有客来,就会交上好运了。
我们爱守在灶台前还有一个原因,母亲常常不是在灶膛里埋几颗土豆,就会把刚从地里扳回来的玉米棒子烤在灶膛里,那种诱人的香就是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撩拨着我们的味觉。况且还有母亲从灶膛里用火钳夹出透香的棒子后,捧在手掌里,拍去了柴灰,随手用根筷子插在玉米芯,递给我们时那一脸喜悦,我们跳着蹦着就象得到一份至高的奖赏。到了腊月,灶火头上就变得热闹起来,腊肉、干豆腐、刚做的柿饼都挤挤搡搡地站在灶台头上的木架上。它们父母一年辛勤的收获。木架上的东西越沉,父母们心里就越踏实。而我们却眼盯着父亲在某个赶场的日子里为我们买回的一封鞭炮,几个炮仗。父亲怕它们受潮,就用绳拴着高高地挂在灶门口的墙上。这些东西在墙上仿佛就那么望着我们笑,我们就扳着手指头计算过年的日子。
记忆中的这一切,都在母亲给我的一个电话声里又重新鲜活起来。那些清贫中的欢乐又象潮水般地在我心底涌了上来。可是,老屋却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了一片废墟。我多想再一次回到那糊满旧报纸的火塘,听母亲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给我们出一道道谜语;我多想还守候在灶膛口,再听听柴火欢笑的声响;我也想回到我和弟弟住的那间小房里,看看板壁上我们用木炭随手的涂鸦;兄弟俩再一次挤在那张小床上漫无边际的梦想。
今年的春节,我一定回到久别的老家,站到老屋的废墟前,任那些远去的往昔象花一样在心里再一次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