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查,无此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墨脱,藏语里的意思是“花朵”
第一次看到“墨脱”这个名字,是在一本旅游杂志上,他们说,这是中国唯一一个没通公路的地方,进入路程艰难危险,每年只有两三个月可以通行,其余时候雨雪封山甚至危及生命。
于是,很严肃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墨脱。
没有去想,还能有这样的地方存在?仿若一个旅游景点被介绍,却是这般原始惊险——既然不能带来旅游效益,又何必大费周章地介绍?实在是有违市场推销的规律,不得不让我起疑,同时,记忆深刻。
再次读到这个名字,是安妮宝贝的新书,莲花。
1
安妮的书,我看,看不多。八月未央、彼岸花,其中彼岸花还买的是盗版。很深重的思考,很细腻的文字,用很多的句号,分很多的段落。第一次读她的时候,我还以为那是我写的文字。
曾经怨恨过安妮宝贝,因为她成名太早。明明不觉得我写的比她差很多,但风格如此相似,意味着她红过了,我就不能红。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主观的有意抗拒,以至于后来我刻意扭转自己文风,遵循美特斯邦威的口号:不走寻常路。总之,不那么哀怨、细腻、深刻、优美地写作,已经很久了。
当然,安妮的文字一直都是好的,她的思想也是好的,我只是说这种文风让太多人因为把握不好尺度,而变得情怀泛滥——是不是人都要来缥缈一下,这样不好。
我现在已经习惯用长句,不动不动就提行分段,或者空格。
不关注细碎的情感。
不停留在对情绪和虚无的一再追问上。
不使用生僻,优美的词语和句式。
不写深刻,难以理解,需要反复阅读,读不懂也可以背下来假装很有情调的句子。
我曾经以为我在往好的方向走——脱离青春,哀怨,小资,和迟早会过去的浪漫,抛却虚无,孤单,矫情,造作,和无病也总爱叫唤的呻吟。
如今,相当抗拒用华丽词藻堆砌出来的冗长篇幅,仅仅只为呻吟一下自己的忧愁和情绪,没有实质性的发生和不幸,然后一味地低声抽噎——就像现在我写出来的这句。
我已经越来越不擅长这种文笔,觉得它有点太浮浅。只有吃饱了饭没事做的闲人,只有为附新辞强说愁的年轻人,只有物质生活过于富足进而寻求精神寄托的富人,才会有耐心去堆砌那么多金碧辉煌的“断壁残垣”
或许与环境有关,或许与经历有关,或许与成长有关,看到太多生活的实质,内在简洁和残酷,光秃秃,同时讳莫如深,,才会想说,走现实主义路线,或许更能够隽永和不朽——你知道的,作为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来说,文字千古流传是最大的荣耀。
所以往往更多地去探寻别人,更多地去彰显丑态,更多地去挖掘普遍存在,更多地去索求历史大段中这一小段所饰角色。因而笔端变得稍微硬朗,豪放,爽气,粗鲁,适时流露几处个人不拘小节且常常自以为是的“诙谐”假设那能被称作“诙谐”总觉得这样的写作会更有价值,更能持久,更能在长久的以后被阅读,并保存。
总觉得这是生活和岁月赐予我的一种成长,我毕竟不能永远芳龄十八。
那种曾经喜欢阅读和写作过的文风:娇弱,缠绕,美丽,繁荣,已经离我而去,留在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十八九岁,留在每个人的那一段生命日记里。
2
曾经以为这种离开很好。
直到最近,人思绪烦乱,忧愁伤感,想要抒发,发现无话可说,憋着,写不出来,才知道我还是需要那些柔弱的呻吟的。当人难过,想要哭泣的时候,还是需要那样华丽有幅度的降落的。优美的字词和段落,能缓解忧伤,分担些许心痛,告慰些微伤感。真的,还是很有用的。就像我现在这样写着,我就能感觉到自己稍微多了一些热量,一会儿再多读几遍以上言语,又会再多一些力气。就像能量转换:悲伤的温度转给了文字,再以热量的方式,传递回心灵——虽然不代表这些文字有力量,有价值,但的确在这一瞬间起到衡平。
就是这样,人还是需要倾诉,还是需要能写出柔软、华丽字词段落的能力。
综上,写作者在绝大多数保持深刻正义的情况下,允许有有时候的哀吟和矫情。这是我们应有的权利。我们不是石头。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都处于华丽糜烂的词藻中而无所事事,几乎从来不探讨现实和内在生活,至少说这样的文笔我是不喜欢的,这样的作者是让人讨厌的。安妮宝贝本来几乎要陷入这样一个角色的圈套中了的,在莲花之前。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不再看安妮的文字。总是太过优美,隔三岔五出现让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以至于每一句话都想背下来,但根本就太多,最终导致我提不起精神要返回前一句去再读一遍——就是这样,好的太多,但又都没有太致命的现实意义,从而被我不得已地从记忆仓库里删除掉。最终,读她的文字让人很恼火,什么都记不住,以至于越读越浅,浅到没有兴趣去读她的下一本书。
既然不是非要从她的文章里才能获取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那么很显然,凭借我自身的阅历和思考... -->>
墨脱,藏语里的意思是“花朵”
第一次看到“墨脱”这个名字,是在一本旅游杂志上,他们说,这是中国唯一一个没通公路的地方,进入路程艰难危险,每年只有两三个月可以通行,其余时候雨雪封山甚至危及生命。
于是,很严肃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墨脱。
没有去想,还能有这样的地方存在?仿若一个旅游景点被介绍,却是这般原始惊险——既然不能带来旅游效益,又何必大费周章地介绍?实在是有违市场推销的规律,不得不让我起疑,同时,记忆深刻。
再次读到这个名字,是安妮宝贝的新书,莲花。
1
安妮的书,我看,看不多。八月未央、彼岸花,其中彼岸花还买的是盗版。很深重的思考,很细腻的文字,用很多的句号,分很多的段落。第一次读她的时候,我还以为那是我写的文字。
曾经怨恨过安妮宝贝,因为她成名太早。明明不觉得我写的比她差很多,但风格如此相似,意味着她红过了,我就不能红。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主观的有意抗拒,以至于后来我刻意扭转自己文风,遵循美特斯邦威的口号:不走寻常路。总之,不那么哀怨、细腻、深刻、优美地写作,已经很久了。
当然,安妮的文字一直都是好的,她的思想也是好的,我只是说这种文风让太多人因为把握不好尺度,而变得情怀泛滥——是不是人都要来缥缈一下,这样不好。
我现在已经习惯用长句,不动不动就提行分段,或者空格。
不关注细碎的情感。
不停留在对情绪和虚无的一再追问上。
不使用生僻,优美的词语和句式。
不写深刻,难以理解,需要反复阅读,读不懂也可以背下来假装很有情调的句子。
我曾经以为我在往好的方向走——脱离青春,哀怨,小资,和迟早会过去的浪漫,抛却虚无,孤单,矫情,造作,和无病也总爱叫唤的呻吟。
如今,相当抗拒用华丽词藻堆砌出来的冗长篇幅,仅仅只为呻吟一下自己的忧愁和情绪,没有实质性的发生和不幸,然后一味地低声抽噎——就像现在我写出来的这句。
我已经越来越不擅长这种文笔,觉得它有点太浮浅。只有吃饱了饭没事做的闲人,只有为附新辞强说愁的年轻人,只有物质生活过于富足进而寻求精神寄托的富人,才会有耐心去堆砌那么多金碧辉煌的“断壁残垣”
或许与环境有关,或许与经历有关,或许与成长有关,看到太多生活的实质,内在简洁和残酷,光秃秃,同时讳莫如深,,才会想说,走现实主义路线,或许更能够隽永和不朽——你知道的,作为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来说,文字千古流传是最大的荣耀。
所以往往更多地去探寻别人,更多地去彰显丑态,更多地去挖掘普遍存在,更多地去索求历史大段中这一小段所饰角色。因而笔端变得稍微硬朗,豪放,爽气,粗鲁,适时流露几处个人不拘小节且常常自以为是的“诙谐”假设那能被称作“诙谐”总觉得这样的写作会更有价值,更能持久,更能在长久的以后被阅读,并保存。
总觉得这是生活和岁月赐予我的一种成长,我毕竟不能永远芳龄十八。
那种曾经喜欢阅读和写作过的文风:娇弱,缠绕,美丽,繁荣,已经离我而去,留在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十八九岁,留在每个人的那一段生命日记里。
2
曾经以为这种离开很好。
直到最近,人思绪烦乱,忧愁伤感,想要抒发,发现无话可说,憋着,写不出来,才知道我还是需要那些柔弱的呻吟的。当人难过,想要哭泣的时候,还是需要那样华丽有幅度的降落的。优美的字词和段落,能缓解忧伤,分担些许心痛,告慰些微伤感。真的,还是很有用的。就像我现在这样写着,我就能感觉到自己稍微多了一些热量,一会儿再多读几遍以上言语,又会再多一些力气。就像能量转换:悲伤的温度转给了文字,再以热量的方式,传递回心灵——虽然不代表这些文字有力量,有价值,但的确在这一瞬间起到衡平。
就是这样,人还是需要倾诉,还是需要能写出柔软、华丽字词段落的能力。
综上,写作者在绝大多数保持深刻正义的情况下,允许有有时候的哀吟和矫情。这是我们应有的权利。我们不是石头。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都处于华丽糜烂的词藻中而无所事事,几乎从来不探讨现实和内在生活,至少说这样的文笔我是不喜欢的,这样的作者是让人讨厌的。安妮宝贝本来几乎要陷入这样一个角色的圈套中了的,在莲花之前。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不再看安妮的文字。总是太过优美,隔三岔五出现让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以至于每一句话都想背下来,但根本就太多,最终导致我提不起精神要返回前一句去再读一遍——就是这样,好的太多,但又都没有太致命的现实意义,从而被我不得已地从记忆仓库里删除掉。最终,读她的文字让人很恼火,什么都记不住,以至于越读越浅,浅到没有兴趣去读她的下一本书。
既然不是非要从她的文章里才能获取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那么很显然,凭借我自身的阅历和思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