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大三国的小人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被外人耻笑了去,便想出一个主意,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代人捉刀的成语由此而来!
当然,关键时候,曹操还是很自信的,还会自我解嘲。一次,跟马超作战,西凉方面的兵士久仰曹操大名,都想挤上去看个究竟。曹操哈哈大笑,仰起脸来,说,你们看吧,好好看,免费观赏。其实,我跟你们长得一样,两只眼睛,一只嘴巴,只不过比你们多一点智慧罢了。
扯远了,还是说说崔琰。那天,在冀州,崔琰进来的时候,曹丞相正跟文武议事呢。曹丞相高声说,昨日我查看户籍,冀州能征到甲兵三十万,好消息呀。
文武说,是的呢,这下,我们的军事力量可大大增强了呀。
丞相差矣。崔琰的脚跟还没站稳,就高声喝喊。他把来之前的自我叮嘱都忘了。
崔琰说:今天下分崩,九州离析。百姓连年为战争所累,苦不堪言。明公当广施恩惠,救其于水火之中。为何反而先要征集甲兵,在他们的伤口上洒盐呢!
一席话像放炮似的将在场众人轰得面容失色,额上沁出汗珠。唯独曹操哈哈大笑,起身离座,躬身而拜:先生远见,曹某深为敬佩,我也正有此意,故相试尔!
然后,曹操左手拍着崔琰的肩膀,右手指着文武说,崔公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是你们学习的典范呀。
还有什么说的呢?文武都如风吹芦苇,伏地称颂,丞相所言极是,我等向崔琰学习。
曹操拜崔琰为别驾从事。崔琰也不推辞,坦然受命,面无惊恐骄矜之色。
曹操的势力日益壮大,很快升级成魏公。曹操要立嗣。为立曹丕还是曹植的事,魏公举棋不定,伤透了脑筋。有一天,他问崔琰:我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曹植更出众,我想立曹植,你看怎么样?
崔琰说,当立长子曹丕,因为废长立幼,是取祸之道。
魏公曹操很佩服崔琰的做法。要知道,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呀。
其实曹植早就当面请过崔琰了。他知道崔琰跟魏公的关系不错,请崔琰在魏公面前帮着说几句好话。
没想到崔琰能把曹植的话扔脑后去,帮着不沾亲不沾故的曹丕说话。
魏公曹操叹道,你真是一个公允正直不徇私情的人呀。
魏公对崔琰更加信任。有什么事都问崔琰。他觉得崔琰说实话,不糊弄他。
魏公手下的人都说,崔琰是魏公的红人啊。
谁能想到,崔琰这样的红人,也会从天上一下子跌到地下呢。问题出在一个叫杨训的大臣那里。
魏公也要进步,他不能老停留在魏公的位置上踏足呀。他想再上个台阶,称王。
这很正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啊。
于是,魏公就成魏王了。杨训不甘寂寞,觉得时候到了。他上表称颂魏王功高德盛。话说得太过了,反而让人生疑。连魏王也觉得杨训话里有话。虽然全篇褒扬之词,但暗含讥讽之意。魏王很不高兴,想问罪杨训。
崔琰立即表示反对。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表章没毛病,是你们的心理有毛病。
见没人答声,崔琰就又说了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崔琰的意思是说,时间会证明杨训的表章是正确的。但魏王却理会错了。魏王认为崔琰是说,时间使他变得这样狐疑猜忌了。
魏王很不高兴,心想,这崔琰也太嚣张了。不行,得让他清醒清醒。魏王说,看来你是不想为官,想为奴呀。本来想吓唬吓唬崔琰,让他认个错儿。没想到崔琰叩头谢恩,昂首下殿去了。
魏王看着崔琰的背影,心想,这家伙,够“哏”的呀。
晚上,魏王气消了,觉得崔琰平时表现还是不错的。不能将人一棍子打死。他想跟崔琰沟通沟通。他换上便装,独自一人向崔琰的家走来。老远就见崔府门前停着许多车马。魏王觉得奇怪,就像狗一样悄悄地扒着门缝向里面看。隐隐约约看见院子当中围着好多人,正中间坐着的正是崔琰。只见崔琰沉着脸,正在向众人发表演讲。讲什么呢?魏王上了点年岁,耳朵发背,没听清。但瞧那意思,肯定是在骂谁呢?魏王想,甭问呀,白天我把他贬为官奴,他不服气呀,现在肯定是当着众人发牢骚呢。再看那些听众,不少都是朝中大臣,一个个低眉顺耳,唯唯喏喏。魏王的心忽冷忽热,气哼哼地回去了。
这天夜里,魏王失眠了。他想,崔琰的威望太高了。被贬为官奴还有那么多人去看他,听他指手画脚。还有这些文武也太没原则了。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他们呀,是自己当众多次发出“向崔琰学习”的号召的呀。
天一亮,眼睛通红的魏王就起来了。他让一个门人给崔琰送去一条白绫。
崔琰见了,就全明白了。但崔琰对这个门人说,你去问魏王,我身犯何律?
门人慑于崔琰的威严,出去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对崔琰说,魏王说了,你犯了诽谤罪,昨晚,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辱骂他。崔琰说,昨晚,我并没有辱骂魏王呀,我是训教朝臣们在我离开之后,要恪尽职守,不得三心二意。门人又一溜小跑回去告诉魏王。
魏王听了,想,真是自己的心理出毛病了。可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去了,他对门人甩下一句话。门人赶紧跑回崔府。发现崔琰已经把自己悬在白绫上了。门人想,不管如何,魏王的话还是要传达的。门人就对挂着的崔琰说,魏王说了,你嘴里没有骂他,可他怎么能知道你没在心里骂他呀?
你说呀,你怎么能证明你心里没骂他呢!
当然,这些话,崔琰听不到了。如果他听到了,该怎么回答呢?
崔琰临死前,不知想没想到那个乡里的领导。乡里的领导让他慎重择主,他慎重了吗?应该是慎重了。可又能怎么样呢?
有些事,是后来的人敷衍上去的,不足为信。识人,识一时易,识一生难。
被外人耻笑了去,便想出一个主意,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代人捉刀的成语由此而来!
当然,关键时候,曹操还是很自信的,还会自我解嘲。一次,跟马超作战,西凉方面的兵士久仰曹操大名,都想挤上去看个究竟。曹操哈哈大笑,仰起脸来,说,你们看吧,好好看,免费观赏。其实,我跟你们长得一样,两只眼睛,一只嘴巴,只不过比你们多一点智慧罢了。
扯远了,还是说说崔琰。那天,在冀州,崔琰进来的时候,曹丞相正跟文武议事呢。曹丞相高声说,昨日我查看户籍,冀州能征到甲兵三十万,好消息呀。
文武说,是的呢,这下,我们的军事力量可大大增强了呀。
丞相差矣。崔琰的脚跟还没站稳,就高声喝喊。他把来之前的自我叮嘱都忘了。
崔琰说:今天下分崩,九州离析。百姓连年为战争所累,苦不堪言。明公当广施恩惠,救其于水火之中。为何反而先要征集甲兵,在他们的伤口上洒盐呢!
一席话像放炮似的将在场众人轰得面容失色,额上沁出汗珠。唯独曹操哈哈大笑,起身离座,躬身而拜:先生远见,曹某深为敬佩,我也正有此意,故相试尔!
然后,曹操左手拍着崔琰的肩膀,右手指着文武说,崔公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是你们学习的典范呀。
还有什么说的呢?文武都如风吹芦苇,伏地称颂,丞相所言极是,我等向崔琰学习。
曹操拜崔琰为别驾从事。崔琰也不推辞,坦然受命,面无惊恐骄矜之色。
曹操的势力日益壮大,很快升级成魏公。曹操要立嗣。为立曹丕还是曹植的事,魏公举棋不定,伤透了脑筋。有一天,他问崔琰:我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曹植更出众,我想立曹植,你看怎么样?
崔琰说,当立长子曹丕,因为废长立幼,是取祸之道。
魏公曹操很佩服崔琰的做法。要知道,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呀。
其实曹植早就当面请过崔琰了。他知道崔琰跟魏公的关系不错,请崔琰在魏公面前帮着说几句好话。
没想到崔琰能把曹植的话扔脑后去,帮着不沾亲不沾故的曹丕说话。
魏公曹操叹道,你真是一个公允正直不徇私情的人呀。
魏公对崔琰更加信任。有什么事都问崔琰。他觉得崔琰说实话,不糊弄他。
魏公手下的人都说,崔琰是魏公的红人啊。
谁能想到,崔琰这样的红人,也会从天上一下子跌到地下呢。问题出在一个叫杨训的大臣那里。
魏公也要进步,他不能老停留在魏公的位置上踏足呀。他想再上个台阶,称王。
这很正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啊。
于是,魏公就成魏王了。杨训不甘寂寞,觉得时候到了。他上表称颂魏王功高德盛。话说得太过了,反而让人生疑。连魏王也觉得杨训话里有话。虽然全篇褒扬之词,但暗含讥讽之意。魏王很不高兴,想问罪杨训。
崔琰立即表示反对。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表章没毛病,是你们的心理有毛病。
见没人答声,崔琰就又说了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崔琰的意思是说,时间会证明杨训的表章是正确的。但魏王却理会错了。魏王认为崔琰是说,时间使他变得这样狐疑猜忌了。
魏王很不高兴,心想,这崔琰也太嚣张了。不行,得让他清醒清醒。魏王说,看来你是不想为官,想为奴呀。本来想吓唬吓唬崔琰,让他认个错儿。没想到崔琰叩头谢恩,昂首下殿去了。
魏王看着崔琰的背影,心想,这家伙,够“哏”的呀。
晚上,魏王气消了,觉得崔琰平时表现还是不错的。不能将人一棍子打死。他想跟崔琰沟通沟通。他换上便装,独自一人向崔琰的家走来。老远就见崔府门前停着许多车马。魏王觉得奇怪,就像狗一样悄悄地扒着门缝向里面看。隐隐约约看见院子当中围着好多人,正中间坐着的正是崔琰。只见崔琰沉着脸,正在向众人发表演讲。讲什么呢?魏王上了点年岁,耳朵发背,没听清。但瞧那意思,肯定是在骂谁呢?魏王想,甭问呀,白天我把他贬为官奴,他不服气呀,现在肯定是当着众人发牢骚呢。再看那些听众,不少都是朝中大臣,一个个低眉顺耳,唯唯喏喏。魏王的心忽冷忽热,气哼哼地回去了。
这天夜里,魏王失眠了。他想,崔琰的威望太高了。被贬为官奴还有那么多人去看他,听他指手画脚。还有这些文武也太没原则了。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他们呀,是自己当众多次发出“向崔琰学习”的号召的呀。
天一亮,眼睛通红的魏王就起来了。他让一个门人给崔琰送去一条白绫。
崔琰见了,就全明白了。但崔琰对这个门人说,你去问魏王,我身犯何律?
门人慑于崔琰的威严,出去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对崔琰说,魏王说了,你犯了诽谤罪,昨晚,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辱骂他。崔琰说,昨晚,我并没有辱骂魏王呀,我是训教朝臣们在我离开之后,要恪尽职守,不得三心二意。门人又一溜小跑回去告诉魏王。
魏王听了,想,真是自己的心理出毛病了。可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去了,他对门人甩下一句话。门人赶紧跑回崔府。发现崔琰已经把自己悬在白绫上了。门人想,不管如何,魏王的话还是要传达的。门人就对挂着的崔琰说,魏王说了,你嘴里没有骂他,可他怎么能知道你没在心里骂他呀?
你说呀,你怎么能证明你心里没骂他呢!
当然,这些话,崔琰听不到了。如果他听到了,该怎么回答呢?
崔琰临死前,不知想没想到那个乡里的领导。乡里的领导让他慎重择主,他慎重了吗?应该是慎重了。可又能怎么样呢?
有些事,是后来的人敷衍上去的,不足为信。识人,识一时易,识一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