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查禾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花絮。
上面提到了回忆,回忆可以看作是以心理时间对物理时间做出的一种悲壮的斗争方式,时间可能真的是无法战胜的,没人能够逃脱时间的刑罚――死亡,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出生即意味着死亡,那么不如索性丢开物理时间,沉浸于心理时间里,也就是以回忆来获得对自身的救赎,回归不过是为了在一个记忆更多更适合回忆的地方更多的寻找和更大程度的沉溺到回忆中去,忘记或忽略掉死亡的威胁。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表达的就是类似的意思。心理时间是柏格森时间哲学里的概念。“柏格森的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是一种不依赖钟表计时的心理时间,是被直觉洞察的时间。这就去掉了时间线性流逝的因果链,使时间成为直觉性的内在的‘绵延’。在绵延中使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渗透,记忆的内容与回忆的行为互相混和,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经验方式中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种说法真是深得我心。时间是什么呢,时间是生命的延续,意味着经历,我一直以为经历并不一定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空间过于广大,可能会损害经历的深度,读万卷书当然很好,假如不加以思索吸收,也只能是两脚书橱。经历从更加本质的方面说是心理的,精神的,是时间给心理和精神的馈赠,它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和一颗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大脑。因此,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是表面的形式表现,真正的力量潜藏于血液和神经的暗流底处。现在的旅行者大多是以旅行来逃避生活的压力,调节所谓单调重复的日子,而读书者大多是以读书来填塞本该用来思考的时间,以浮光掠影、囫囵吞枣的所得赢取吹嘘的资本。当然,旅行和读书都是很好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应使得行为有更深层次的作用,也就是丰富自身的心理经历。不然,只能是有脚无脑和有脑无心之徒。
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上可知,假如想获得思维领域的职业(姑且这么说,我极其不喜欢这个词),比如文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方面,那么顶好的选择是深居简出,以空间的相对有限来获得时间的相对无限。因为思维是时间性的,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是需要时间土壤长期的滋养方能长成像样的植株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康德八十年的生涯一直足不出户的蜗居家乡,即使后来多所大学邀请他去执教,他也因怕在新地方找不到思考的感觉婉言谢绝,而他却最终成为人类精神的探险者,几乎尽极全部人类精神的领域。还有,普鲁斯特长期卧病在床写出了巨著追忆似水流年,卡夫卡和佩索阿一生过得极为单调朴素,乏善可陈,然而却得以不朽,中国的史铁生也是一个例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成就得益于疾病。当然,拥有传奇生涯和辉煌成就的人也有,比如海明威,他那英雄般的传奇经历让人望尘莫及。所以上段说,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外在的,心理经历和探险才是内在的,更为实质一些。不过海明威毕竟是少数,对于为数众多的普通人来说,要想获得更丰富的心理经历,以空间换取时间还是避免不了的路,很难想象没有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和思考消化的人,能够在思维领域做出成绩,除非是天才中的天才。所以,俗话说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淘尽黄沙始到金。
另外,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对于文学是更为重要的。随着世界越来越加速的发展,原来的经典时空观念和叙事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以便描述和解释愈来愈混乱多元的现实。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绕过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相反必须提出属于自己的时空观念,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和创作。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长期的探究。
花絮。
上面提到了回忆,回忆可以看作是以心理时间对物理时间做出的一种悲壮的斗争方式,时间可能真的是无法战胜的,没人能够逃脱时间的刑罚――死亡,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出生即意味着死亡,那么不如索性丢开物理时间,沉浸于心理时间里,也就是以回忆来获得对自身的救赎,回归不过是为了在一个记忆更多更适合回忆的地方更多的寻找和更大程度的沉溺到回忆中去,忘记或忽略掉死亡的威胁。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表达的就是类似的意思。心理时间是柏格森时间哲学里的概念。“柏格森的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是一种不依赖钟表计时的心理时间,是被直觉洞察的时间。这就去掉了时间线性流逝的因果链,使时间成为直觉性的内在的‘绵延’。在绵延中使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渗透,记忆的内容与回忆的行为互相混和,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经验方式中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种说法真是深得我心。时间是什么呢,时间是生命的延续,意味着经历,我一直以为经历并不一定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空间过于广大,可能会损害经历的深度,读万卷书当然很好,假如不加以思索吸收,也只能是两脚书橱。经历从更加本质的方面说是心理的,精神的,是时间给心理和精神的馈赠,它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和一颗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大脑。因此,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是表面的形式表现,真正的力量潜藏于血液和神经的暗流底处。现在的旅行者大多是以旅行来逃避生活的压力,调节所谓单调重复的日子,而读书者大多是以读书来填塞本该用来思考的时间,以浮光掠影、囫囵吞枣的所得赢取吹嘘的资本。当然,旅行和读书都是很好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应使得行为有更深层次的作用,也就是丰富自身的心理经历。不然,只能是有脚无脑和有脑无心之徒。
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上可知,假如想获得思维领域的职业(姑且这么说,我极其不喜欢这个词),比如文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方面,那么顶好的选择是深居简出,以空间的相对有限来获得时间的相对无限。因为思维是时间性的,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是需要时间土壤长期的滋养方能长成像样的植株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康德八十年的生涯一直足不出户的蜗居家乡,即使后来多所大学邀请他去执教,他也因怕在新地方找不到思考的感觉婉言谢绝,而他却最终成为人类精神的探险者,几乎尽极全部人类精神的领域。还有,普鲁斯特长期卧病在床写出了巨著追忆似水流年,卡夫卡和佩索阿一生过得极为单调朴素,乏善可陈,然而却得以不朽,中国的史铁生也是一个例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成就得益于疾病。当然,拥有传奇生涯和辉煌成就的人也有,比如海明威,他那英雄般的传奇经历让人望尘莫及。所以上段说,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外在的,心理经历和探险才是内在的,更为实质一些。不过海明威毕竟是少数,对于为数众多的普通人来说,要想获得更丰富的心理经历,以空间换取时间还是避免不了的路,很难想象没有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和思考消化的人,能够在思维领域做出成绩,除非是天才中的天才。所以,俗话说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淘尽黄沙始到金。
另外,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对于文学是更为重要的。随着世界越来越加速的发展,原来的经典时空观念和叙事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以便描述和解释愈来愈混乱多元的现实。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绕过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相反必须提出属于自己的时空观念,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和创作。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长期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