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安庆j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关三个多世纪以前英使马戛尔尼访华的种种传奇,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我们甚至希冀历史能像时钟上的指针那样,可以来回任意拨弄。但可惜的是,假设和想象成了今天我们回忆那段往事的唯一工具。
公元1793年农历五月的一天,正在御花园内吟诗作赋的乾隆皇帝,接到了一封奇怪的奏折。粗略的浏览了奏折的内容,还沉浸在赋诗闲愁中的乾隆皇帝,不禁笑逐颜开:英政府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前来朝拜天国,此时正恭候于澳门外海。即将83岁的乾隆皇帝,豪迈的大笔一挥“即有旨”意思是说,为了表示对夷国使团远道而来的重视,要另外再拟一道正式谕旨。
巨人永远只会站立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思考问题,乾隆皇帝也是一样。生产力稳居世界第一的天然优势,让他举手投足间,始终都是一副悠然自得的王者气派。大清帝国仿佛一头奋蹄疾首的雄狮,蒸蒸日上的气势时刻震慑着远近属国。八方来贺的车马喧嚣,他早也听得昏昏欲睡。然而,此次来自大洋彼岸的英国使团也还是让年事已高的乾隆心头为之一震。
荒草丛生的时间,使得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完全复原事实的真相。我们只得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一步步艰难的揣测历史的走向。
得到乾隆皇帝欢迎御批的马戛尔尼使团,自澳门外海出发,一路狂飙突进直抵天津港外。蒸汽机的滚滚浓烟,并没有惊醒沉睡在天朝大国中的三亿臣民。身着长袍大衫、拖着油头辫子的沿海居民,像是观看海市蜃楼的美景那样,对着风驰电掣的“狮子号”轮船议论纷纷。他们当中有的把它说成是海上的水怪,有的则认为它是水里的大鱼,甚至还有人根据船头突突冒着的浓烟惊恐的猜测它是不是着了火。直到这以后的1840年,这群人的子孙后代才懵懂的意识到他们的父辈,当年的观念是多么的可笑。
由于清政府严令禁止外国机动船只进入内海,马戛尔尼使团只得在天津港口临时换乘内陆船只。还从来没有坐过人力船只的使团成员们,内心对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更加满腹狐疑起来。他们坐在颠沛摇摆的简易船只上,晃晃悠悠的思索着几天来的所见所闻。身前的情景,似乎与马可波罗行纪中描绘的那个金碧辉煌的伊甸王国完全南辕北辙。触目所及皆是一派陈腐破败的场面,这与自己国家先前的落后情形并无多大区别。
是现实太过残酷无情?还是梦境太过整饬华丽?
在北京圆明园歇息的几天时间里,他们开始在心中对这个庞大的帝国重新揣度。恢弘雄壮的京都皇城,叠床架屋的宫殿建筑,富丽堂皇的画栋雕梁。特别是奔赴承德避暑山庄时途径长城的那段路程,他们走的惊心动魄。长城以它蔽日遮天的巨大阴影,笼罩在整个帝国版图北方的同时,也沉沉笼罩在了英使们山崩地裂的脑海。阴森森的凉气,宛若来自天国的弥撒,吹得人惊魂不定。一块块经久耐用的靛青石砖,像是青筋暴起的肌肉,裹扎在帝国强健的体魄上。马戛尔尼勋爵出神的凝神着这座拔山超海的人工城墙,内心深处一定对于国王乔治三世竭力争夺海上霸权的举动,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承德避暑山庄冬暖夏凉的自然气候,让马戛尔尼一行人等心旷神怡的同时,又不免微微有些妒忌,因为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国王。那个不可一世的帝王,此刻应该还在为首都天气的冷热无常倍感苦恼。可尽管如此,锣鼓喧天的接待礼仪还是令马戛尔尼等人深感欣慰。他们哪里知道,深谙察言观色之道的中国官员,早已摸透了乾隆皇帝的脾气。负责接待事宜的官员们对皇帝亲手拟定的接待方案经过反复研究以后,最终得出了“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结论。而结论的直接成果,则展露无遗的体现在了马戛尔尼等人的满面笑容上。
接待方案的第一条便是朝见仪式。接待官员们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程序,身体力行的教授起了马戛尔尼等人面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礼的基本套路:先左后右依次捋袖,双膝并拢跪地三次,额手贴地叩首九下。
起初,马戛尔尼等人看的饶有兴致。可等翻译人员将具体事项解释清楚以后,马戛尔尼脸上的笑意首先凝固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些刚才还和颜悦色的清朝官员们原来是在给他们做示范。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使团成员们要在乾隆皇帝生日那天当着文武百官以及多国使节的面,给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行此大礼。凭着外交使臣的职业敏感,马戛尔尼立马意识到了此举严重有损于大英帝国的尊严。于是,他彻底撕掉了绅士风范的标签,用瞬间提高的嗓门表示自己的抗议。面面相觑的清朝官员们,看着歇斯底里的马戛尔尼也不知如何是好了,他们用以往安慰降职同僚们的手势,纷纷上前轻轻拍打起了马戛尔尼单薄的衣袍。
激烈的争执语言让负责翻译的传教士们胆战心惊,他们也想不通方才还客客气气的两帮人怎么说翻脸就翻脸。
事情在过去三百多年以后,关于这场礼仪之争的最定局,历史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各类形形色色的史料记载,总结起来无非三个版本:一、马戛尔尼使团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二、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行三跪九叩大礼;三、马戛尔尼使团与接待官员们经过反复磋商,双方达成了和解:英方使团行单膝跪地礼节。
被中庸的思维模式浸淫了几千年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三种说法应该更接近事实。
担任英国使团画师职务的威廉亚历山大,用一幅着笔并不十分讲究的纪实绘画,生动的记录下了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的场景:画中中英两国在场的人员分列乾隆皇帝御座的左右两侧。而高高坐在龙椅上的乾隆皇帝则和蔼可亲的朝下伸着左手,仿佛在对单膝跪地的小男孩示意说:爱卿平身。
画中单膝跪地的那个小男孩不是别人,正是使团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托马斯匪沟倍?2岁的托马斯匪沟倍唤鍪鞘雇爬锬炅渥钚某稍保故俏t灰桓瞿芙仓泄暗挠9恕;榛钇玫耐新硭狗斯当东,深受儿孙满堂的乾隆皇帝的喜爱。听着他的那口满是伦敦腔的中国话,爱民如子的乾隆皇帝必定感慨颇多。一生文治武功的乾隆皇帝大概不会想到,半... -->>
有关三个多世纪以前英使马戛尔尼访华的种种传奇,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我们甚至希冀历史能像时钟上的指针那样,可以来回任意拨弄。但可惜的是,假设和想象成了今天我们回忆那段往事的唯一工具。
公元1793年农历五月的一天,正在御花园内吟诗作赋的乾隆皇帝,接到了一封奇怪的奏折。粗略的浏览了奏折的内容,还沉浸在赋诗闲愁中的乾隆皇帝,不禁笑逐颜开:英政府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前来朝拜天国,此时正恭候于澳门外海。即将83岁的乾隆皇帝,豪迈的大笔一挥“即有旨”意思是说,为了表示对夷国使团远道而来的重视,要另外再拟一道正式谕旨。
巨人永远只会站立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思考问题,乾隆皇帝也是一样。生产力稳居世界第一的天然优势,让他举手投足间,始终都是一副悠然自得的王者气派。大清帝国仿佛一头奋蹄疾首的雄狮,蒸蒸日上的气势时刻震慑着远近属国。八方来贺的车马喧嚣,他早也听得昏昏欲睡。然而,此次来自大洋彼岸的英国使团也还是让年事已高的乾隆心头为之一震。
荒草丛生的时间,使得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完全复原事实的真相。我们只得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一步步艰难的揣测历史的走向。
得到乾隆皇帝欢迎御批的马戛尔尼使团,自澳门外海出发,一路狂飙突进直抵天津港外。蒸汽机的滚滚浓烟,并没有惊醒沉睡在天朝大国中的三亿臣民。身着长袍大衫、拖着油头辫子的沿海居民,像是观看海市蜃楼的美景那样,对着风驰电掣的“狮子号”轮船议论纷纷。他们当中有的把它说成是海上的水怪,有的则认为它是水里的大鱼,甚至还有人根据船头突突冒着的浓烟惊恐的猜测它是不是着了火。直到这以后的1840年,这群人的子孙后代才懵懂的意识到他们的父辈,当年的观念是多么的可笑。
由于清政府严令禁止外国机动船只进入内海,马戛尔尼使团只得在天津港口临时换乘内陆船只。还从来没有坐过人力船只的使团成员们,内心对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更加满腹狐疑起来。他们坐在颠沛摇摆的简易船只上,晃晃悠悠的思索着几天来的所见所闻。身前的情景,似乎与马可波罗行纪中描绘的那个金碧辉煌的伊甸王国完全南辕北辙。触目所及皆是一派陈腐破败的场面,这与自己国家先前的落后情形并无多大区别。
是现实太过残酷无情?还是梦境太过整饬华丽?
在北京圆明园歇息的几天时间里,他们开始在心中对这个庞大的帝国重新揣度。恢弘雄壮的京都皇城,叠床架屋的宫殿建筑,富丽堂皇的画栋雕梁。特别是奔赴承德避暑山庄时途径长城的那段路程,他们走的惊心动魄。长城以它蔽日遮天的巨大阴影,笼罩在整个帝国版图北方的同时,也沉沉笼罩在了英使们山崩地裂的脑海。阴森森的凉气,宛若来自天国的弥撒,吹得人惊魂不定。一块块经久耐用的靛青石砖,像是青筋暴起的肌肉,裹扎在帝国强健的体魄上。马戛尔尼勋爵出神的凝神着这座拔山超海的人工城墙,内心深处一定对于国王乔治三世竭力争夺海上霸权的举动,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承德避暑山庄冬暖夏凉的自然气候,让马戛尔尼一行人等心旷神怡的同时,又不免微微有些妒忌,因为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国王。那个不可一世的帝王,此刻应该还在为首都天气的冷热无常倍感苦恼。可尽管如此,锣鼓喧天的接待礼仪还是令马戛尔尼等人深感欣慰。他们哪里知道,深谙察言观色之道的中国官员,早已摸透了乾隆皇帝的脾气。负责接待事宜的官员们对皇帝亲手拟定的接待方案经过反复研究以后,最终得出了“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结论。而结论的直接成果,则展露无遗的体现在了马戛尔尼等人的满面笑容上。
接待方案的第一条便是朝见仪式。接待官员们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程序,身体力行的教授起了马戛尔尼等人面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礼的基本套路:先左后右依次捋袖,双膝并拢跪地三次,额手贴地叩首九下。
起初,马戛尔尼等人看的饶有兴致。可等翻译人员将具体事项解释清楚以后,马戛尔尼脸上的笑意首先凝固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些刚才还和颜悦色的清朝官员们原来是在给他们做示范。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使团成员们要在乾隆皇帝生日那天当着文武百官以及多国使节的面,给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行此大礼。凭着外交使臣的职业敏感,马戛尔尼立马意识到了此举严重有损于大英帝国的尊严。于是,他彻底撕掉了绅士风范的标签,用瞬间提高的嗓门表示自己的抗议。面面相觑的清朝官员们,看着歇斯底里的马戛尔尼也不知如何是好了,他们用以往安慰降职同僚们的手势,纷纷上前轻轻拍打起了马戛尔尼单薄的衣袍。
激烈的争执语言让负责翻译的传教士们胆战心惊,他们也想不通方才还客客气气的两帮人怎么说翻脸就翻脸。
事情在过去三百多年以后,关于这场礼仪之争的最定局,历史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各类形形色色的史料记载,总结起来无非三个版本:一、马戛尔尼使团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二、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行三跪九叩大礼;三、马戛尔尼使团与接待官员们经过反复磋商,双方达成了和解:英方使团行单膝跪地礼节。
被中庸的思维模式浸淫了几千年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三种说法应该更接近事实。
担任英国使团画师职务的威廉亚历山大,用一幅着笔并不十分讲究的纪实绘画,生动的记录下了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的场景:画中中英两国在场的人员分列乾隆皇帝御座的左右两侧。而高高坐在龙椅上的乾隆皇帝则和蔼可亲的朝下伸着左手,仿佛在对单膝跪地的小男孩示意说:爱卿平身。
画中单膝跪地的那个小男孩不是别人,正是使团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托马斯匪沟倍?2岁的托马斯匪沟倍唤鍪鞘雇爬锬炅渥钚某稍保故俏t灰桓瞿芙仓泄暗挠9恕;榛钇玫耐新硭狗斯当东,深受儿孙满堂的乾隆皇帝的喜爱。听着他的那口满是伦敦腔的中国话,爱民如子的乾隆皇帝必定感慨颇多。一生文治武功的乾隆皇帝大概不会想到,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