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小说网 wdxiaoshuo.com,武夫当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些着急,他忍不住催问道:“梓镜,你在想什么呢?这件事与日期有什么关系吗?”
袁肃渐渐回过神来,他表情严肃的说道:“陈大人,咱们中国总算是要变了,眼下全国的老百姓都渴望能恢复太平,但是我相信那些革命党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陈文年愈发感到奇怪,之前他确实与袁肃讨论过清王朝垮台之后的中国情况,彼此都意识到军阀割据可能会成为盛极一时的现象,可怎么袁肃突然又牵扯到革命党?共和国都成立了,满族人都投降了,这些人还革谁的命去?
“我怎么听不懂你的话?这事又与革命党有什么关系?”
“陈大人,你还记得上个月的今天发生什么事吗?”袁肃反问道。
“你是说你叔父遇刺的事?”陈文年若有所思的回答道,随即脑海中忽然闪出一个念头,渐渐意识到袁肃想要说什么。
“没错,行刺的刺客已经被证实就是同盟会天津分会的人。南北议和是去年年底开始的,可上个月革命党却还阴谋要我叔父的命,由此可以说明一点,革命党人根本不想放权。如今南方诸省的议员认为革命党成不了气候,所以才另外选举我叔父出任大总统,但这不代表革命党会心悦诚服。”袁肃快速的说道。
“可是,这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既然陈文年心中已经明白袁肃的意思,他现在反而还是疑惑袁肃为什么会对自己说这些。
“当务之急,我们有两件事必要抓紧一些才行。只不过第一件事陈大人你之前说过要考虑,所以我也不知道该不该与你讨论这件事。”袁肃忽然露出一副遗憾的样子,说道。
陈文年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袁肃所谓的第一件事就是脱离二十镇的筹备。自从上次谈话之后,他这几天确实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虽然事实已经摆在自己面前,但若是要下定这个决心,还是需要很强大的一股底气才行。
袁肃看得出陈文年的彷徨之态,毕竟陈文年与赵山河不同,赵山河归根结底是一个粗人,脑袋里不会想那么多闲杂的东西。但陈文年却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做出重大决定之前总要三思慎行。他等了一会儿,见陈文年依旧无从开口,于是缓缓的说道:“其实陈大人今天来此找我,已经可以说明陈大人心中的想法了。如若陈大人不打算脱离二十镇,何必要对这件事如此上心?”
陈文年怔了怔,袁肃这番话当真是一针见血。他再次叹了一口气,终于开口说道:“梓镜,你说的很对,其实你我心里都早就应该有了一个答案了。只不过这件事确实有几分难以取舍的私人感情,所以我才会犹豫至今。”
袁肃笑了笑,说道:“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陈大人应该早看透这一点才是。”
陈文年跟着笑了起来,随后郑重其事的说道:“既然如此,我现在就给你一个答复,若梓镜你决定脱离二十镇另立行事,我陈文年一定鼎力支持。”
袁肃肃然起来,认真的说道:“多谢陈大人,有陈大人这句话,在下此事足以告成。”
陈文年解决了这个心结,整个人都显得轻松了许多,他继而又问道:“那么,梓镜,你刚才所说的当务之急两件事,其二是什么?”
袁肃有条不紊的说道:“陈大人应该明白,我之所以决定脱离二十镇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沦为地方势力所操控的工具,拥有独立的指挥权,为国家为民族做实际的贡献。至于第二件事,正是我最近才刚刚想明白的一点,也就是我刚才提到有关革命党的事情。”
陈文年微微皱起了眉头,一时还没能弄明白袁肃的打算。
“我想说的第二件事,正是要提防革命势力趁着共和国成立初的这股热浪,别有用心的渗透到我们的军队当中。”袁肃简而言之的说道。
“第一件事是为了防止军阀化,第二件事是为了防止革命化。我算是明白了,梓镜你的意思是要保证我们的独立性,对吗?”陈文年一边点着头,一边恍然的说道。
“陈大人果然是明白人,没错,正是如此。”袁肃欣然的说道。
其实他原本就打算跟陈文年仔细谈论一下关于对待革命的态度,毕竟之前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时,陈文年都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除此之外,七十九标许多军官也都深受革命的感染,这绝对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
他很清楚,中华民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恰恰相反这反而掀起了另外一场更持久、更混乱、更具有破坏性的大革命。
诚实的说,他本人的的确确不反对革命,即便遭到革命党人的刺杀也绝不会诋毁革命真义。但是对于一个想要掌权的人来说,这纯粹是两码事。他不希望革命思想渗透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权力。
正因为之前一直忙着其他事情,转眼之间南北双方已经达成共识,让他错失了太多时间商谈这件事,如今只好趁着这个机会直接向陈文年挑明问题所在。
陈文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志士,他与七十九标前任标统岳兆麟一样,之所以积极为革命奔走,同时期盼能在革命成功之后平步青云。如今他选择支持袁肃脱离二十镇,事实上同样是为了前途考虑。
因此,他在了解袁肃的用意之后,非但没有任何反对,反而还十分支持。毕竟袁肃成为领导人之后,他肯定也能谋取一个重要职位,若是让革命党人再来搅和,自己的权利同样会受到影响。
“你说的很对,保持我们的独立性这一点很重要,稍后我会跟下面好好谈一谈,希望他们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当即,他立刻表态的说道。
得到陈文年的答复,袁肃心里总算畅快了许多,只要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牢牢实实掌控滦州的军政大权。
之后,陈文年又询问袁肃到底该如何脱离二十镇,具体又该如何行事?倘若总镇那边严办此事,又该如何应付?
这些问题袁肃之前早有想过,虽然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能担保一切顺利,但他依然有一定把握能让这件事蒙混过去。
他告诉陈文年,如果二十镇没有被调回关外,那事情就简单的多。只不过他估测十之八九二十镇还是会被调回关外,到时候自己会找借口让张建功的第三营先走,等二十镇大部队撤的差不多了,再利用与滦州豪绅的关系,将七十九标其余两个营强留下来。
至于挽留七十九标其余两个营的借口也好找,可以拿之前石门镇、安山镇的匪患来说事,凭借他与张家的关系,再加上袁氏家族的背景,潘矩楹必然不敢轻易追究,最多是把这件事上报到北京来做处理。
陈文年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万一上报到京城,到时候有人追究下来又该如何应对?若不是袁世凯亲自追究倒好,最怕的就是袁世凯认为袁肃这是胡乱作为,亲自下令严办此事,到时候大家都别想好过。
袁肃知道陈文年的担心不是没道理,事实上他也担心这一点。有些位高权重的人并不会纵容自己的亲属心腹胡作非为,相反还十分介意这种事情的发生,毕竟站在高处的人要顾虑个人的颜面以及对公众的形象。
他相信其他人都不会理会这件事,无非是两个营的兵力罢了,再者滦州方面也确实有正当理由需要一支部队保障安全。要调查的话也只能是袁世凯亲自下令,而这个可能性绝对是有的。纵然他是袁世凯的侄子,可素未谋面也不知道彼此的真实想法,滦州是直隶近畿之地,岂能容得半点闪失?
倘若袁世凯真的调查这件事,对于袁肃而言当真是一个非常不妙的情况。
而他现在就是要赌上这一把,赌的就是袁世凯不会查这件事,或者不会严查这件事。
这场赌博并不是毫无胜算,他相信中华民国刚刚成立,而且南北政权还没有完全进行交替,袁世凯手头上忙着要处理的事情多不胜数,根本不会有闲工夫把目光放到滦州这边。
陈文年一时半会没有听明白袁肃的意思,但是他也感觉到袁肃确实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过既然之前自己已经出言答应了,现在自然不能反悔。
更何况他同样很清楚,没有什么事情能百分之百顺利,有时候还是要搏上一搏。
第80章,共和成立
二月十六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隆裕太后代替宣统皇帝下达诏书,接受国民政府的优待政策并宣布清帝退位。从咸丰到宣统这几十年时间里,清朝一步一埃的煎熬着每一步,总算在今天走到了尽头。
对于全国上下很多老百姓们来说,在清王朝还没有覆灭之前,举国上下彷佛都期盼着能早点结束这个迂腐的政权,然而当这一天到来时,却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值得欢庆。除了没有皇上之外,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就连之前动乱的局势也好像没有终止。
有些着急,他忍不住催问道:“梓镜,你在想什么呢?这件事与日期有什么关系吗?”
袁肃渐渐回过神来,他表情严肃的说道:“陈大人,咱们中国总算是要变了,眼下全国的老百姓都渴望能恢复太平,但是我相信那些革命党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陈文年愈发感到奇怪,之前他确实与袁肃讨论过清王朝垮台之后的中国情况,彼此都意识到军阀割据可能会成为盛极一时的现象,可怎么袁肃突然又牵扯到革命党?共和国都成立了,满族人都投降了,这些人还革谁的命去?
“我怎么听不懂你的话?这事又与革命党有什么关系?”
“陈大人,你还记得上个月的今天发生什么事吗?”袁肃反问道。
“你是说你叔父遇刺的事?”陈文年若有所思的回答道,随即脑海中忽然闪出一个念头,渐渐意识到袁肃想要说什么。
“没错,行刺的刺客已经被证实就是同盟会天津分会的人。南北议和是去年年底开始的,可上个月革命党却还阴谋要我叔父的命,由此可以说明一点,革命党人根本不想放权。如今南方诸省的议员认为革命党成不了气候,所以才另外选举我叔父出任大总统,但这不代表革命党会心悦诚服。”袁肃快速的说道。
“可是,这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既然陈文年心中已经明白袁肃的意思,他现在反而还是疑惑袁肃为什么会对自己说这些。
“当务之急,我们有两件事必要抓紧一些才行。只不过第一件事陈大人你之前说过要考虑,所以我也不知道该不该与你讨论这件事。”袁肃忽然露出一副遗憾的样子,说道。
陈文年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袁肃所谓的第一件事就是脱离二十镇的筹备。自从上次谈话之后,他这几天确实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虽然事实已经摆在自己面前,但若是要下定这个决心,还是需要很强大的一股底气才行。
袁肃看得出陈文年的彷徨之态,毕竟陈文年与赵山河不同,赵山河归根结底是一个粗人,脑袋里不会想那么多闲杂的东西。但陈文年却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做出重大决定之前总要三思慎行。他等了一会儿,见陈文年依旧无从开口,于是缓缓的说道:“其实陈大人今天来此找我,已经可以说明陈大人心中的想法了。如若陈大人不打算脱离二十镇,何必要对这件事如此上心?”
陈文年怔了怔,袁肃这番话当真是一针见血。他再次叹了一口气,终于开口说道:“梓镜,你说的很对,其实你我心里都早就应该有了一个答案了。只不过这件事确实有几分难以取舍的私人感情,所以我才会犹豫至今。”
袁肃笑了笑,说道:“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陈大人应该早看透这一点才是。”
陈文年跟着笑了起来,随后郑重其事的说道:“既然如此,我现在就给你一个答复,若梓镜你决定脱离二十镇另立行事,我陈文年一定鼎力支持。”
袁肃肃然起来,认真的说道:“多谢陈大人,有陈大人这句话,在下此事足以告成。”
陈文年解决了这个心结,整个人都显得轻松了许多,他继而又问道:“那么,梓镜,你刚才所说的当务之急两件事,其二是什么?”
袁肃有条不紊的说道:“陈大人应该明白,我之所以决定脱离二十镇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沦为地方势力所操控的工具,拥有独立的指挥权,为国家为民族做实际的贡献。至于第二件事,正是我最近才刚刚想明白的一点,也就是我刚才提到有关革命党的事情。”
陈文年微微皱起了眉头,一时还没能弄明白袁肃的打算。
“我想说的第二件事,正是要提防革命势力趁着共和国成立初的这股热浪,别有用心的渗透到我们的军队当中。”袁肃简而言之的说道。
“第一件事是为了防止军阀化,第二件事是为了防止革命化。我算是明白了,梓镜你的意思是要保证我们的独立性,对吗?”陈文年一边点着头,一边恍然的说道。
“陈大人果然是明白人,没错,正是如此。”袁肃欣然的说道。
其实他原本就打算跟陈文年仔细谈论一下关于对待革命的态度,毕竟之前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时,陈文年都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除此之外,七十九标许多军官也都深受革命的感染,这绝对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
他很清楚,中华民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恰恰相反这反而掀起了另外一场更持久、更混乱、更具有破坏性的大革命。
诚实的说,他本人的的确确不反对革命,即便遭到革命党人的刺杀也绝不会诋毁革命真义。但是对于一个想要掌权的人来说,这纯粹是两码事。他不希望革命思想渗透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权力。
正因为之前一直忙着其他事情,转眼之间南北双方已经达成共识,让他错失了太多时间商谈这件事,如今只好趁着这个机会直接向陈文年挑明问题所在。
陈文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志士,他与七十九标前任标统岳兆麟一样,之所以积极为革命奔走,同时期盼能在革命成功之后平步青云。如今他选择支持袁肃脱离二十镇,事实上同样是为了前途考虑。
因此,他在了解袁肃的用意之后,非但没有任何反对,反而还十分支持。毕竟袁肃成为领导人之后,他肯定也能谋取一个重要职位,若是让革命党人再来搅和,自己的权利同样会受到影响。
“你说的很对,保持我们的独立性这一点很重要,稍后我会跟下面好好谈一谈,希望他们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当即,他立刻表态的说道。
得到陈文年的答复,袁肃心里总算畅快了许多,只要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牢牢实实掌控滦州的军政大权。
之后,陈文年又询问袁肃到底该如何脱离二十镇,具体又该如何行事?倘若总镇那边严办此事,又该如何应付?
这些问题袁肃之前早有想过,虽然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能担保一切顺利,但他依然有一定把握能让这件事蒙混过去。
他告诉陈文年,如果二十镇没有被调回关外,那事情就简单的多。只不过他估测十之八九二十镇还是会被调回关外,到时候自己会找借口让张建功的第三营先走,等二十镇大部队撤的差不多了,再利用与滦州豪绅的关系,将七十九标其余两个营强留下来。
至于挽留七十九标其余两个营的借口也好找,可以拿之前石门镇、安山镇的匪患来说事,凭借他与张家的关系,再加上袁氏家族的背景,潘矩楹必然不敢轻易追究,最多是把这件事上报到北京来做处理。
陈文年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万一上报到京城,到时候有人追究下来又该如何应对?若不是袁世凯亲自追究倒好,最怕的就是袁世凯认为袁肃这是胡乱作为,亲自下令严办此事,到时候大家都别想好过。
袁肃知道陈文年的担心不是没道理,事实上他也担心这一点。有些位高权重的人并不会纵容自己的亲属心腹胡作非为,相反还十分介意这种事情的发生,毕竟站在高处的人要顾虑个人的颜面以及对公众的形象。
他相信其他人都不会理会这件事,无非是两个营的兵力罢了,再者滦州方面也确实有正当理由需要一支部队保障安全。要调查的话也只能是袁世凯亲自下令,而这个可能性绝对是有的。纵然他是袁世凯的侄子,可素未谋面也不知道彼此的真实想法,滦州是直隶近畿之地,岂能容得半点闪失?
倘若袁世凯真的调查这件事,对于袁肃而言当真是一个非常不妙的情况。
而他现在就是要赌上这一把,赌的就是袁世凯不会查这件事,或者不会严查这件事。
这场赌博并不是毫无胜算,他相信中华民国刚刚成立,而且南北政权还没有完全进行交替,袁世凯手头上忙着要处理的事情多不胜数,根本不会有闲工夫把目光放到滦州这边。
陈文年一时半会没有听明白袁肃的意思,但是他也感觉到袁肃确实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过既然之前自己已经出言答应了,现在自然不能反悔。
更何况他同样很清楚,没有什么事情能百分之百顺利,有时候还是要搏上一搏。
第80章,共和成立
二月十六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隆裕太后代替宣统皇帝下达诏书,接受国民政府的优待政策并宣布清帝退位。从咸丰到宣统这几十年时间里,清朝一步一埃的煎熬着每一步,总算在今天走到了尽头。
对于全国上下很多老百姓们来说,在清王朝还没有覆灭之前,举国上下彷佛都期盼着能早点结束这个迂腐的政权,然而当这一天到来时,却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值得欢庆。除了没有皇上之外,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就连之前动乱的局势也好像没有终止。